-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酒糟鼻是发生于鼻部及面中部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以皮肤潮红、丘疹、脓包为特点,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多发生于成年人。临床上可分为红斑期、丘疹脓包期及鼻赘期。中医学认为可由肺胃血热或气滞血瘀造成。
【常用处方】:印堂穴、素髎穴、迎香穴、曲池穴、合谷穴。
随症选穴:
肺胃血热者加大椎穴、鱼际穴、丰隆穴、内庭穴;
气滞血瘀者加太冲穴、血海穴、三阴交。
【注意事项】
平时用温水硫磺皂清洗面鼻部,不宜用碱性过大的肥皂。
戒烟酒,少吃或禁食辛辣油腻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畅通。
注意点:
治疗方法:取穴:少商、商阳、迎香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以速刺使其出血,约10~15滴,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1次,症状消失,鼻部颜色形状恢复正常。
酒糟鼻又名酒渣鼻、玫瑰痤疮,是血管运动神经失调的慢性皮肤疾病,临床上以鼻部、两颊、前额及颈部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点,多发于中年女性。鼻部、口周是肺胃孔窍开口的部位,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糟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清代《医宗金鉴》:“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由此可见,酒糟鼻多由肺脾病变所致湿热之邪郁滞鼻面部而生。综观此患者舌、脉、证,辨为肺肠积热,点刺放血法可使热邪外泄,少商、商阳分别为肺经、大肠经井穴,迎香穴为手足阳明交会穴,点刺放血此三穴既可通局部血脉,又可达清泻肺胃肠腑积热之功。
生活中很多人为酒糟鼻所困扰,酒渣鼻为中老年人外鼻常见的慢性皮肤损伤,以鼻尖及鼻翼处皮肤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为其特征,通常伴有痤疮。本病可能与嗜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胃肠道疾病及便秘、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毛囊蠕形螨寄生等有关。本病按病程及病理变化分为三期。一期又称红斑期,表现为外鼻皮肤潮红,皮脂腺开口扩大,分泌物增加,使皮肤呈油状,饮酒、进餐热刺激或情绪紧张时加重。二期又称丘疹脓疱期,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皮肤毛细血管渐显扩张,常并发丘疹和脓疱疮,日久皮肤逐渐增厚呈桔皮样。三期又称鼻赘期,外鼻皮肤呈分叶状肿大,外观似肿瘤,称鼻赘。
酒渣鼻在中医文献中又称酒糟鼻、酒效鼻。本病多由于喜食辛辣、滥服温燥补益药物及湿热犯肺而致痰热郁肺为其主要病因病机。初期多属痰热为患,病位多在肺、脾胃。日久热壅血瘀。如《外科大成》“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赤而后黑也本病比较顽固,在治疗的同时,调理饮食和情绪有利于病情好转,避免复发。
疲热郁肺证
【症状】外鼻皮肤湖红,皮脂腺开口扩大,分泌物增加,全身见口臭、口渴,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黄芩汤
【来源】《医宗金鉴》言些风要
【组成】黄苓10克,栀子15克,桑白皮10克,麦冬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薄荷10克,甘草6克,荆芥穗10克,连翘10克。
【功效】清肺泻热、祛痰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山栀子、桑白皮、甘草清肺热而解毒;连翘、薄
【按语】临症可加地肤子、黄柏以加强清热利荷、防风疏散风热;桔梗上行入肺,载药直达病处。
血热凝结证
【症状】外鼻皮肤潮红持续不退,皮肤毛细血管渐显扩张,日久皮肤逐渐增厚,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外鼻皮肤呈分叶状肿大。舌质红,脉数。
【方一】四物消凤饮
【来源】《外科证治》
【组成】生地黄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功效】清肺泻胃,凉血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目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玄参凉血活血,养阴润燥;黄芩、知母、野菊花、桑白皮清泻肺脾郁热;蝉蜕、白癬皮、地肤子疏凤,散邪止痒。
【按语】临症可加地肤子、黄柏以加强清热利湿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