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市有限公司
豫西药网
广告业务:13537843994
产品业务:18864148056
  •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史.火针_中医针灸

来源:0
时间:2021-06-19 10:51:06
分享到:

火针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1)秦汉时期,奠定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K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关于大针的描述:“九曰大针,长四寸一尖如挺,针锋微圆”此处大针即为“火”字之误,火针针具要求针体粗大,针尖微圆,否则易使弯曲、折断,达不到治疗目的。在火针疗法的适应证方面,《灵枢・官针》提出:“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n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明确指出火针适用于寒邪为主的寒痹等证,而对于热邪所致的痹证则是其禁忌。在操作方法上,《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腑”指出火针的取穴及针刺方法。从体质方面,《灵枢・寿天刚柔》:“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贾;刺大人者,以药贵之’。”揭示了火针疗法适用于体质强壮者。

至汉代,火针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已相当广泛,在《伤寒论》中对火针疗法的禁忌及误治后的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如关于使用火针的禁忌及误用后的后果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甚至可出现神志变化,如“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愤愤反诺语。若加温针,心忧惕,烦躁不得眠。”在误用火针后出现变证时也提出了相应措施,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晋代,始有“火针”称谓

陈廷之《小品方》中记载:“初得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其后各典籍中也多以“火针”为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时期强调了火针适应证为“痹证”和“寒邪”,强调应用火针应该考虑体质因索,《针灸甲乙经》提到:“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3)隋唐时期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篇第五》中正式提出“火针”这一名称,并对于火针操作技巧、适应证、禁忌证等进行了论述。例如,火针针刺时“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对于火针的适应证.突破了火针治疗寒证的界限,将火针应用于外科痈疽、瘰疬等证。如《备急千金要方》;“痈有脓便可破之,令脓易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使着核结中,无不瘥者”,“治酒醉牙齿涌血出方,烧针令赤,注血孔中止。”另外,对于内科黄疽、风眩等也可用到火针,如《备急千金要方》“使人中穴火针,治走马黄疽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备急千金要方・风眩》卷十四“夫风眩之病--困急时但度灸穴,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指出对于因风而起的眩晕,用火针可息风解郁。另外,提出巨阙、太仓、上下管等禁火针的穴位。

(4)宋代以后,火针疗法已趋于成熟,治疗适应证又有所发展

病位上,由属于经筋、关节、痹证等筋骨病证,扩展到治疗内脏疾患。如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详细描述了心腹痛、哮喘、腹寒热气、腰痛、尸厥、膝肿等多种病症的火针治疗过程。对于心腹痛、腰痛、喘、腹寒热气等症,多用浅刺针法,强调在病处“以火针微刺之”、“微刺诸穴”。如治心腹痛“令女儿各以火针微针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又如治哮喘“只缪刺肺俞,不缪刺他穴”。对于脚卒肿则以刺血法,“以针置于火中令热,于三里穴,刺之微见血,凡数次,其脚如失”,对于此法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5)明清时期,火针疗法逐渐成熟和完善

治疗范困包括外科、内科、口腔科、眼科等,但以外科疾病居多。高武《针炎聚英・火针篇》对火针的烧针方法、针热程度、进针方向及刺法、针眼的护理、适应证、禁忌证及火针的功效等做了系统总结,是自《黄帝内经》以来对火针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如《针灸聚英・火针篇》载有:“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功效,着风、湿、寒三者,存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针假火力,功效甚于气针也。破痈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对于火针应用的禁忌提出“人身之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及“大醉之后,不可行针”,夏季“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等论述。在此时期除《针灸聚英・火针篇》外,许多医籍如《针灸大成》、《外科枢要》、《外科理例》、《本草从新》、《重楼玉钥》等均有火针疗法的记载。明代薛己的《外科枢要》记载了火针治疗流注、附骨疽等,有助于排脓、敛口、生肌;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详细记载了火针治疗瘰疬、便毒等病。

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于1822年在太医院取消了针灸科,医学界出现重灸轻针的倾向,火针疗法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火针疗法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其治疗病证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及眼科等,并出现了电火针、电热针等新型火针工具。但如何系统搜集和整理几千年来火针疗法的独特而宝贵治疗经验,让火针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治疗方法得到更好的临床应用,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给文章一个赞赏吧
扫一扫,快速掌握相关攻略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豫西客服
营销顾问
13537843994
微信hu578155307
0.1761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