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出处】《饮片新参》
【拼音名】Hǎi Há Ké
【别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来源】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4~10月间捕捉。获得后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约36.5~56毫米,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m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J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凸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背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生境分布】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性状】贝壳呈类圆形,外表面黄白色。壳顶歪向一方,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稍腥,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炮制】
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即成。蛤粉:将煅蛤壳碾至极细成粉末状。
【性味】
咸,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歧伯:甘。
③《别录》:咸,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归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②《要药分剂》: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②《别录》:疗阴痿。
③《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④《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⑤《四声本草》:止消渴,润五脏。
⑥《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⑦《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凤瘫痪。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并有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
②《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附方】
①治咳喘痰多:
②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
③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
④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
⑤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
⑥治瘿瘤:海蛤(研)、
⑦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海蛤壳四钱,海藻、
⑧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
⑨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刘禹锡《传信方》)
⑩治鼻衄不止:蛤粉一两(研极细,罗五、七遍),
⑾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
【备注】现用药材海蛤壳,除上述一种外,尚有同科动物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