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一、继承汉唐医学传统,强调辨病专治
经典杂病派是一个具有汉唐医学风格,善于应用专方专药治病的流派。我国汉唐医学治疗杂病,都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的前提下照顾到
经典杂病派强调识病求因。“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生,所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病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有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其方,一方必有主药”(《兰台轨范》),徐灵胎这段话,概括了该派的基本思想。关于病的概念,徐灵胎作了以下的论述。其一,人之所苦谓之病;其二,分名为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为病名,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腹痛为症;其三,有病因。如痹病乃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病,痿病乃由肺热与湿热而成;其四,有专证专方,“一病必有一方,专治者名曰主方,而一病又有几种,每种亦各有主方”(《兰台轨范》),这里所说的一病中的几种,即是专证,是构成病的基本单位。由于病因的偏盛与否,或兼夹与否,一病可有不同的专证,如痹病的行痹,着痹,痛痹便是分别由风胜、湿胜、寒胜所引发。显然,这些病,决不能用阴阳五行所能分类或概括的。辨病的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辨析其专证,以寻找专方与专药,说到底,就是研究各种疾病的个性,同时,摆脱哲理的束缚,着力研究医学自身的课题。
二、重视方剂与药物的研究
与金元明诸家相比,经典杂病派十分重视方剂与药物的研究。在方剂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1.经方的研究,有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主要阐发仲景用药心得,经方组成耍旨。另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重在论证经方之疗效2.唐方的研究,有张璐的《千金方衍义》,是历史上第一本注解《千金要方》的著作。徐灵胎虽未写专著,但对唐方十分推崇,曾说《千金方》虽与古圣制方不同,“所重专在用药;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临证亦善用《千金》《外台》方法。3.专方的收集整理。《张氏医通》专列专方3卷,分隶各病证之下,方源大多为汉唐方书,间采后世诸实用验方,集杂病专方之要,切千实用。《兰台轨范》《金匮翼》均是如此。另有干脆采用个人经验方者,如《医醇义》记录了费伯雄临证验方90余首,亦切实可珍。总之,所求方剂以验方专方为主。
在药物研究方面,经典杂病派反对易水内伤派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药性理论,主张重视药物专能,重视实践经验。徐灵胎指出了药物的不少专能不是能以理论能解释的,提醒医家重视实践。他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能通气,滋润能生津,此可解者也。如同一发散也,而
值得一提的是,经典杂病派还注重前人在方剂的剂量、煎服法、护理学方面的具体经验,如陈修园曾指出:“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其分量因生克制化而神其妙用,宜汤、宜散、宜丸,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后服、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水之类,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渍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而不知古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小引》)因此,《兰台轨范》《张氏医通》《金匮翼》诸书所载处方均有剂量、服法,决无含糊之处。近代经方家曹颖甫用方每药味不更、剂量不变,悉依仲景之旧,均反映了各家求实的治学态度。
三、重视综合疗法
与金元明诸派不同的,尚有重视综合疗法,反对“只以一煎方为治”的偏弊。徐灵胎指出:《内经》治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