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一、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辽宁是东北三省的龙头,由于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经济发达,出现许多的名城,其中沈阳、鞍山、丹东便是各具有特色的三座名城。沈阳建城2300余年,有“依照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足辽宁的省会。鞍山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丹东古称为安东,因“薛仁贵东征”而得名,是依山傍水、美不胜收的边陲城市。俩弄不仅文化繁荣,且别具特色。由于优势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文化为华山正骨的创立提供了客观条件。华山正骨肇始与清朝成丰年间,位于安东东沟(今东港市)地区,至今已有160余年.学术创始人为孙华山先生,人称孙瘸子。
孙华山,字荣,清朝光绪是十八年,生于安东东沟黄土坎子乡康家屯。其父是当地有名的
孙华山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并形成了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医学理论体系,将其学术思想体系传承于后辈。经不完全统计,孙先生在世期间共培育了近80名中医骨伤接班人,其中刘海起为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刘海起,于1961至1976年期间在沈阳市骨科医院学习、工作。师从全国骨伤名老中医孙华山,学徒五年,毕业后,继续留该院从事临床工作。利用1962年至1966年的业余时间,就读并毕业于沈阳业余医学院(现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医疗系。1976年至1987年,在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
其代表性著作有:
(1)《骨折整复法、纸壳固定法及其他》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1978年第一期。
(2)《磁与
(3)《骨伤泰斗孙华山先生史略考》《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4月19日
(4)《发展手法诊疗势在必行》《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20日
二、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
华山正骨学术流派是遵循华佗的学术思想,师从华佗的近代(清中晚朗)嫡传弟子马义和孙华山之父孙永和。由孙华山创立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孙华山传承人不仪有其子侄孙殿奎、孙殿臣、孙殿胜,还在其游医期问将其学术体系传授至各地的弟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跟随其身边且学有所成的弟子众多,其中包含有刘海起、智占孝、刘璞,徐中正、张天宝等等。现存华山正骨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在临床上应用华山中医正骨学术流派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真诊疗,取得显著疗效。
三、华山正骨学术流派重要学术成果
(一)流派的学术思想
1.重视气血学说
华山正骨立足气血学说,认为伤科主症,全身气血虚实为本,局部筋骨伤损为标,治病必求其本,而本急当先治本,标急当先治标,须识病机,各司其职。内治法按伤科不同阶段,以活血化瘀,镇静止痛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瘀去则新骨生矣。中期接骨续筋,祛风散寒,后期补益肝肾,舒筋活络等。外治法以正骨八法为基础,辅以拔伸牵引等手法,在施正骨术的时候,以“激怒分神一法转移患者注意力,于不知不觉中完成治疗过程。正如《医宗金鉴》中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其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绝大多数伤科病案中,应当内外兼顾,应有外治手法及内伤诊疗理论,进行辨证论治,因而合并症出现较少,损伤的修复较快。华山正骨学术流派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医者对人的生理解剖及其病理、骨与关节的构成,筋肉的起止神经血管走行,损伤程度必须熟悉了解,才能达到识其体相,知其变异,方可“接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至于在治疗伤病的过程中不会旁牛枝节、够手到病除。
(二)流派学术成果
1.正骨手法
孙华山先生认为筋骨作为人体去干四肢连锁和支柱,治疗的目昀治疗的目的是将已废用的肢体恢复其功能状态。在
华山正骨手法多样,但最为重视的是徒手整复的方法,并且是华山流派重要的传承内容。本文以闭合性骨折为主要介绍,手法实施前孙老提倡先行服用独一散一付,洗澡(水温约42℃)后抓攀筋其用意在于清内热缓解肌肉痉挛,减少抵抗,便于拔伸,易于施行手法,减少患者的痛楚,达到快速复位的作用,如《医宗金鉴》所言“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方称手法也”。正骨手法,首先观察伤势并用手摸清,骨折变位形态辨明病情然后施行手法,做到心中有数.后让助手把正患肢,握住骨折的远近两端,术者以两拇指平压于正面的骨折端隆突部位,其余各指从两侧伸向对面以托提陷下的折端,两手掌部逼于断端的两侧,做好准备,然后命令助手按指示方向对抗
拔伸以平稳趋直的力向,逐渐拉开折断,随后术者两于合力用劲,以使得折端突部压平,陷端提起,碎骨完复,歪而复正,断端互相接合,最后检查骨折部的棱缘及各面,恢复连续平正,外观形正,长度与健侧相同,即可完成正骨操作。但足操作过程中要求患者、助手与术者之间,相互配合,行动一致以稳、准、快、狠的要领达到快速复位的目的。
此外正骨手法不仅是用于接骨,而且还可以用于矫形。对于新旧的骨折在愈合期中或愈合后出现角度者可用“压”的方法可进行矫正。
手法诊疗技术一直是华山正骨流派的重点传承内容,历代传承人均重视对手法的掌握,并遵从《医宗金鉴》止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此八法现代骨伤临床上也推崇为骨伤正骨手法的基础。在中医骨伤治疗手法的疗效显著,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近些年对于手法的研究与整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的手法远远超于传统的正骨八法,如岭南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的发展研究中整理具自.临床使用价值的李氏正骨手法竟有十四法,即“摸触辨认”、“擒拿扶正”、“拔伸牵引”为基础手法;“提按升降”、“内外推端”、“屈伸展收”、“扣挤分骨”、“抱迫靠拢”、“扩折反拔”、“接合碰撞”、“旋翻回绕”、“摇摆转动”、“顶压折断”、“对抗旋转”十四法。在手法复兴的时期,华山正骨学术流派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对于手法的使用研究。华山正骨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海起教授则指出“若将形形色色的骨折类型对号,有时无所适从,从某种意义来看对于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是有必要发挥和衍化的,但是更应该注重其提炼和归纳”。刘老先生认为摸法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手法,而骨折中常用并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是接、端、提三法,
接法:在正骨手法中足起着主导的地位,在手法治疗骨伤病变时主要是对骨折进行复位即“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复归与旧是接法的最终日标,将已断之骨,整复回原处,恢复功能。接骨在前人诊疗过程中已经有根本的体现,后世使用的“拔伸牵引”即在接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接法,是对于复位提出了总则。
端法:要是说接、端、提是正骨于法中的基本手法,那么对于端法的阐述是最为仔细的。端法“从下往上,或从外向内,或直端、斜端也”,此话中解析了端法涵盖了众多的复杂手法,并且在临床运用中是最为具体的手法。“从上往下”操作中足将骨折的远端部向连接躯干的近端部位靠近,使之骨折处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