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林氏
林立开(1933~2013年),常州人,是常州著名林氏中医喉科的传承人,是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林立开的祖父林润卿(约1875~1915年),是林氏喉科奠基人,清末民初本地喉科名医,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苏州,经人介绍在本市东仓桥“益生堂”药号当药工,得喉科名医宗延福之秘传,继而悬壶行医,在常州城东内直街开设喉科诊所,仁术济世,医术精湛,博采众方,内外妇儿喉诸科熟练精通,在当时名中医中占有一席之地。常州耆年硕德之名医汇聚的“长年医局”开诊时,曾被聘为“登”字座号(按“仁寿同登”四字论资排辈)坐诊。该局系慈善医疗机构,据史料记载:“主事者聘请名医,备极郑重,被邀者以能入局为荣”。林因终日忙于诊务,无暇撰著,仅留手抄方及效方,编录入追远堂存“林氏
第二代传人林少卿(1901~1970年),幼承庭训,14岁随父学医。因勤学深研,深得家学之真谛,为人立心端正,为贫病者常怀悲悯之心,善于博采众长,推崇《张氏医通》与《衷中参西录》,从而创立专擅于喉科又兼
在抗日战争的动乱中,他视“追远堂”医案和医书为至宝,随身携带珍藏保管,四处流浪,幸未散失。上世纪30年代初,常州市电业局董志才幼儿患喉痈重症(相当于急性扁桃体周围脓肿),病情危重,古典医籍《灵枢》中记载:“痈发于嗌中……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即通常所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喉咙口筑坝”。经林少卿治疗,刀圭而愈,感激万分,特定制一块题为“治喉圣手”的金匾,聘请军乐队吹吹打打将匾额送到林家。承淑贞等五人曾在民国时期的《武进新闻》上登文“感谢喉科专家林少卿先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少卿先后被聘为武进救济院、东郊夏令施诊所等单位兼职义务医生,在铁市巷开私人诊所。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聘为中医学会施诊所兼职义务医生。1956年加入广化区西瀛里中医联合诊所, 1958年他率子林立开、媳蒋庆华进入广化医院。1961年因故离院,开私人诊所,5年后报歇。
第三代传承人林立开,林少卿之长子,为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首从《药性赋》和清代江涵暾的《笔花医镜》作为入门,跟随其父临诊抄方,侍诊三年后,独立门诊。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市办中医进修班,认识到中医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发扬光大。
1960年3月,医院派林立开到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半脱产进修半年,在那里,他发现西医很多检查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补充中医的不足,从此他也戴上了西医检查用的额镜,开展化验和影像学检查等。自1961年起先后又3次赴镇江江滨医院耳鼻喉科进修,在西医专家刘庭模悉心带教下,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便已开展了扁桃体挤切术、乳突手术等手术。林立开年轻时酷爱打乒乓球,读书藏书是其终身爱好,搜罗珍藏,及至晚年,体力渐衰,闻有好书,便请科室青年去书店购买,诊余披览甚勤,家有各类藏书数千册。
林立开认为咽喉口腔必须以内外科为基础,只专读喉科书,若遇及复杂的病情会感棘手,要未雨绸缪,不能待渴掘井。内治者先求其本,外治者并治其标。喉痹、乳蛾、缠喉风的病名虽然不相同,但它们的病因都是火与痰所引起的,咽喉口腔大小诸症要分脏腑
在临床上巧用外治法是林立开的一大特色,以张堰、陆晓宇为主开展了林氏祖传经验方“林氏咽宁散”治疗急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运用先进工艺制成散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收敛疮疡的功效。此项科研成果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四等奖。
林立开为人循规蹈矩,诊病细心耐心,为病家称道。他从医50余载,直到76岁高龄才从一生钟爱的岗位上退下来。自1961年起收谢玉明为徒,在之后的40多年岁月中,先后带教了张堰、陆晓宇、何梦月、薛建荣等后起之秀。林氏祖传的追远堂医案,五官科及内外儿科均有记载,不仅局限于喉科。他妥善保管和初步整理,从中吸取精华,用于临床实践。在林立开的带领下,将建院时以中医喉科为主的小科,逐步发展成为耳鼻咽喉科的综合科室,从单一门诊到1977年发展成为全市第一个耳鼻咽喉科独立病区。在市政府的统一筹划下,2008年7月原常州市广化医院提升和更名“常州市眼耳鼻喉咽医院”,2010年该院与第三人民医院合并,仍保留“常州市眼耳鼻喉咽科医院”作为第二院名,从中可以体现耳鼻喉科的实力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