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 善用经方,在掌握六经辨证规律治疗若千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深受火神派郑钦安的思想影响,对于虚寒证的疗效尤为显著。擅用大剂
范中林对伤寒论十分推崇,赞同"仲景约法能合万病" (《伤寒论翼》语)的观点,主张"伤寒之中有万病,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临床善用六经辨^处理各种病症,用药悉本《伤寒论》,其《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69个内外妇
一、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
范氏继承了仲景和郑钦安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火……握要之法也"(郑钦安语人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 "治之但扶其真元"。范氏传承了这一学术思想,认为要"抓住根本,坚持回阳救逆,益火消阴,大补
支气管哮喘:罗某,男,26岁,农民。1962年4月,因风寒咳嗽.痰多,气紧,不能平卧,某医院
甲状腺左叶囊肿:宋某,女,36岁。
此案三次投方用药内容未变,但药量增减变化颇有寓意。二诊时"包块变软,心累乏力略有好转",认为"药证相符,重剂方能速效,上方姜、附、草三味加倍",在取效的基础上,加重药量,可谓胆识;三诊时"包块明显变小",又减量改回初诊方,可谓审慎,体现了药随证转,"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经旨。
经闭:胡某,女,38岁。经闭四年,渐至形寒,肢冷, 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须人搀扶。初诊: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倦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
服完一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一两。继服二剂,肿胀明显好转,颧抖停止。原方再进三剂,并以
范氏认为,此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积,而以少阴虚衰为主。畏寒、肢冷、神疲倦卧,声低气短,面色青暗,舌淡脉伏,皆一派少阴寒化之明症。治以茯苓四逆汤,姜附回阳逐阴,甘草缓中,茯苓渗利,党参扶正。加白术补脾燥湿,增桂枝以通心阳而化膀胱之气;加炮姜易干姜,取其温经助血之行;再加
胎黄:吴某.男,新生儿。患儿足月顺产,初生即周身发黄。现已55天,体重1.5kg,身长30多厘米。身面长满黄色细绒毛,长约1cm,皮肤晦黄不退。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皮肤干涩,头发稀疏、黄糙,生殖器肿大。虽值炎署,还须棉花厚裹。稍受微风或惊动,皆易引起呕吐。某医院诊为"先天不足",未予治疗。范氏认为临床罕见,殊难人手。洵知怀孕后, 嗜饮大量浓茶,每日约5至6磅,连茶叶均嚼食之。推知脾阳受伤,湿从内生,湿邪久羁,遗于胞胎,致先天亏损,脾肾阳气衰微,气亏血败,经隧受阻,胆液溢于肌肤,故发为胎黄。精神萎靡,四肢不温,头发稀疏而黄糙,显为少阴阴盛阳微之征。法宜破阴回阳,以通脉四逆汤加味主之:制附片15g (久煎),干姜15g,甘草10g,辽细辛1g,
范氏认为,婴儿脾肾阳气不振,寒湿郁滞运化失常,
评析:以上四案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或哮喘、或病、或经闭、或黄疸,皆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些套方套药,正所谓见喘不治喘,见瘤不治瘤,经闭不通经,黄疸不退黄,而是病有万端,治之但扶真元,从扶阳入手,均投以大剂四逆辈,分别收到了平喘、消瘿、通经、退黄的效果,充分展示了范氏崇尚阳气,搜用姜附的火神派风格。
二、擅长姜附,经验娴熟
作为火神派医家,范氏擅用姜附,经验娴熟。不仅继承了郑钦安擅用姜附的风格,而且积累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下面分别述之。
(一) 广用四逆
范中林常用温阳方为理中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二) 重用附子
火神派最大的用药特点就是善于应用大剂附子,范氏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其用量少则30g,多至60g、 120g甚至更多。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中,以附子为主的案例计36个,初诊方中用30g者9例,用60g者17例,用120g者10例,最大剂量如治11岁患儿黄某下利虚脱案,初诊用附子120g,复诊加至500g (用鸡汤煎煮),半月内累计用附子6500g,随访30年,未见不良影响。
范氏经验,"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配伍和剂量轻重。附子用量应针对病情恰如其分,并须久煎一个半小时以上。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超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8 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8,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另有"略煎"之法,显示了范氏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即先煎20分钟后而不是久煎一个半小时以上)即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药性,应对阴寒重证。如李某头痛案,初诊用麻辛附子汤,附子用608,服十余剂后,效果不理想,范氏认为"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20分钟后即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 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