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绍派伤寒”医学流派,主要是指以浙江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
绍派伤寒的理论发展阶段
“绍派伤寒”的医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大致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理论发展时期和理论完善时期三个阶段。
理论奠基时期:重要的人物有张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学山、任漏波、章虚谷等。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绍人张景岳在治外感病时常宗
与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病名上统称一切外感时病为“伤寒病”,大大丰富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内涵口]。何秀山为《通俗伤寒论》酌加按语,并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融入其中,使其医学理论更趋明晰。高学山对喻嘉言《尚论篇》条文加以辨注,任漏波著《医学心源》,章虚谷撰《伤寒论本旨》,为伤寒与温病学理论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理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何廉臣、邵兰荪、胡宝书等。何廉臣继承了张景岳、俞根初的医学思想,从实践出发,发展“绍派伤寒”理论。何氏倡导寒温兼融,主张以六经辨温热病,并商榷叶天士卫气营血学说,融伤寒、温病理论于一炉,在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上有其独到的经验。邵兰荪、胡宝书等人亦毕生致力于运用、发展“绍派伤寒”理论,亦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
理论完善时期:代表人物有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徐荣斋、连建伟等。由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1934年3月,《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按照“点缀者删削之,繁杂者合并之,罅漏者补正之,并加按语以发明之”的原则进行了重订,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1月,由杭州新医书局、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此后,徐氏又采纳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全书加以修订,个别文字加以修润,于1959年2月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时风靡全国中医学界。连建伟以此为底本进行了再一次修订,名为《三订通俗伤寒论》。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使得《通俗伤寒论》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系统而缜密,以《通俗伤寒论》为理论依托的“绍派伤寒”更趋完善。
绍派伤寒的学术传承――绍派伤寒的创始人及注解、勘订《通俗伤寒论》的医家
“绍派伤寒”的理论渊源可上溯至《内经》、《伤寒论》及明代张景岳的《伤寒典》。绍人张景岳治疗外感病,在宗张仲景《伤寒论》的同时,又强调要灵活变通,被后世推为“绍派伤寒”之开山鼻祖。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其取法源于仲景,而又汲取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等诸家思想,融入仲景经典理论之中,为
“绍派伤寒”的真正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伤寒论》后经绍地名医何秀山对其逐条酌加按语,何廉臣重新校勘,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及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补苴,徐荣斋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重订,编撰成《重订通俗伤寒论》。后由连建伟修订《重订通俗伤寒论》为《三订通俗伤寒论》。
俞根初: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末绍兴陶里乡名医。俞氏之先祖世代习医,至根初已历十数代。俞氏医名显赫,治验颇丰。由于江浙历来重视对仲景《伤寒论》的研习,祖祖辈辈在传承伤寒理论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俞根初受前辈的影响,对《伤寒论》研究颇深,他结合前人的医学理论及自己四十余年的临证心得,著成《通俗伤寒论》一书,用六经辨证的思想统论所有的外感疾病。书中他所提出的六经钤百病,治病尚六法,四诊重胸腹,外感审兼夹,传经辨三化,治病分层次,数法常并用,治疗畅气机,施治主清化,用药多轻灵,病后宜护理等内容,奠定了“绍派伤寒”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曾说:“治伤寒兼证稍难,治伤寒夹证较难,治伤寒变证更难,治伤寒坏证最难。盖其间寒热杂感,湿燥互见,虚实混淆,
何秀山:何秀山为俞根初之挚友,绍地长乐乡名医。何氏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三卷手抄本基础上,逐条酌加按语,或作阐发,或作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其发蒙“绍派伤寒”思想之功实不可没。何氏对《伤寒论》的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亦为治外感时病之高手。其临证常以六经钤百病,在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基础上,根据疾病兼证、夹证、变证、坏证之不同,“凡遇纯实证,每参以张子和法;纯虚证,每参以张景岳法;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每参以张石顽法。庶几博采众法,法法不离古人,而实未尝执古人之成法也。”
何廉臣、何幼廉、何筱廉: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为何秀山之孙,何氏祖孙二人在完善与传播“绍派伤寒”理论过程中,都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何廉臣重订戴天章之《广
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变化《伤寒论》之成法,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扩充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第一次大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 《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论述义》,浅田栗园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临证中时病多于杂病,伏气多于新感,在时病中,类湿、寒包火者居多;其辨证中重视湿邪与伏气,用药喜芳淡清透。何氏在俞根初治疗六经病证发汗剂、和解剂、攻下剂、温热剂、清凉剂、滋补剂的基础上,结合老师樊开周的临证经验、诸家名医的特色方剂及西医学理论,发展为治疗温热病八法,即发表法、攻里法、和解法、开透法、清凉法、温燥法、消化法、补益法。何幼廉、何筱廉为何廉臣之子,何廉臣校勘《通俗伤寒论》,初稿曾在《绍兴医药学报》“大增刊”发表,后因何廉臣先生逝世而暂停。民国二十一年(1932),受上海六也堂书局之邀,遗稿由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门人曹炳章共同编校,并由曹炳章执笔,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补苴续成。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由上海六也堂书局刊出《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
曹炳章
曹炳章:曹炳章(1878-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浙江鄞县人。14岁随父显卿迁居绍兴,进药铺学徒,学徒期满后从医,师从于方晓安。何廉臣为曹氏之间业师,二人共同创办《绍兴医药学报》,曹氏任编辑。他提出“统一病名”及编印“中医处方新衡旧称对照表”等建议,得到业界好评。曹氏精内、妇、
徐荣斋:徐荣斋(1911―1982),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导下,徐荣斋结合了一些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对《通俗伤寒论》十二卷本进行了重订,对原书第二章六经方药中周越铭附入的方歌及第六章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第十二章第四节“情欲调理法”予以删除,六经部分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脉象部分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其他节目有重复的,均予适当合并,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并撰写其他有关研究“绍派伤寒”的学术论文,为扩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在中医学界的影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绍派伤寒”的医家一代代秉承了“绍派伤寒”的医学理念,并不断融入各自的医学心悟,从而使“绍派伤寒”医学真正成为切实好用、疗效确切的实际之学。这些成果与这些医家毕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绍派伤寒”源于经典,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值得后人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