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传说明代中期,少林寺和尚智正被朝廷任命为提督僧。有一次,智正和两名弟子去西凉(今甘肃兰州到嘉峪关一带),途中遇到歹徒12个人拦道行凶。智正和两名弟子奋起自卫,歹徒打不过,偷偷使用暗器,一个弟子当场被暗器打死,另外一个弟子中了暗器,昏迷过去。智正想起随身带的珍玉散,立刻给昏迷的弟子灌下。没多久,这个弟子就醒了过来。智正又用止血散帮他敷在伤处,过了一会儿,受伤的弟子恢复了精神,可以继续赶路了。
上面是少林寺书籍里记载的一则真实故事。在武侠小说里,嵩山少林寺的“还魂汤”“人力金刚丸”等被奉为圣药,传得神乎其神。
据记载,南朝宋齐间竺潜,字法深,人称深公,俗姓王,晋丞相武昌郡公王敦之弟。他精于医,著《僧深药方》(或称《深师方》),已佚,部分幸存于《外台秘要》《医心方》,其中有不少伤科方药。《深师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瘀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磋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少林伤科中最早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少林伤科的产生。
少林伤科源流
明清时期,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异远真人经过多年的民间搜集,整理出《跌损妙方》一书,少林伤科的真传
在少林医药书籍当中,绝大部分为关于少林寺伤科的著作,如《少林寺秘方铜人薄》《少林寺跌打急救方》《少林寺存下班中铁打
现代中医骨伤科界中,与少林伤科有源流关系的医家不少,他们继承师传,发扬其特色,为发展中医骨伤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少林伤科三大特色
独特
精于骨伤整复 通于正骨学会“卸骨法,即精正骨科,诚非虚语”(《少林绝技卸骨》)。技击家认为“能卸骨,能上骨,称治手”,否则是“死手”,其技虽精,实不足取,学习卸骨(擒拿)以后,进而学伤科自然容易。接骨上骱,有赖功夫,臂脱胫折,一推一揉,一擒一拿,立刻恢复原状,消除痛苦。少林伤科对骨折、脱臼、筋伤等,重视手法整复。《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跌打奇验全方》详细记述了颅骨躯干、四肢骨折和肩、腕、肘、膝、腕、指、趾脱臼的手法整复,以及“夹绑”固定法。颈椎压缩性骨折、脱臼,少林伤科采用仰卧位足踏带牵引整复法,较之明代采取悬吊带牵引整复有了较大进步。
善于点穴 少林点穴颇为神奇,武医术精者一举足能制强敌于死,亦可略施手法,而使垂危的患者救活。点穴主要是阻滞气血流行,使全身受到钳治;若能开启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经脉疏通,病伤自愈。如某时点人,闭住其穴,则气血必滞于其穴之后。少林点穴法有一套辨证施治手法将常用的点摸、点打、点揉、点划手法归为补、泻、温、清四法,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治则,应用于骨折、筋伤、脱臼、内伤和各种杂病的治疗,为少林伤科一大特色。
少林伤科方药特点
少林伤科认为轻伤皮肉或筋脉,止血为第一重要,须先止血,然后内服药物培其元气。掺药止血,常选用桃花散、旱金枪方、圣金刀散、
金疡红肿溃烂或溃烂不愈,采用内外结合治疗。内服解毒祛腐、消肿止痛、生肌收敛药物,常选用金枪烂方、金伤愈灵丹;外用敷贴拔毒生肌药散等
对于破伤风病,少林伤科辨病与辨证结合,按邪居表或半表半里进行论治,强调预防。凡破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