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著名
一是孟河费、马、法、沙、巢、丁氏等诸家不仅医术世代相传,名医辈出,其渊源家学只有极少数医家能与之匹敌。孟河诸家不持门户之见,同业之间相互切磋,博采众家,互敬互学。余听鸿私淑费氏又受马氏
二是尊经典理论而不拘泥于古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勇于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求实效,以临床效果为第一要义,尤其在杂病、外证方面颇有建树。
三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后学,不仅仅局限于家传,当时在常州和孟河以儒从医者甚众,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他们为各地培养了许多弟子。
四是孟河医家陆续向外拓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咸丰至民国初,从孟河走出的名医、传人、弟子(包括其后裔)足涉大江南北。如沙石安到镇江,形成了大港沙派;马培之先后迁居苏州、无锡,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丁仲英迁往上海,余听鸿迁居常熟,邓星伯、沈奉江归无锡,贺季衡归丹阳,并且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
五是开拓了现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以前的中医界多以私人传授医学技术,而且思想保守,对某些医学良方,秘而不宣,这种个体授医术的方法,不能很快培养中医人才。孟河派的许多有识之士改变了培养中医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创办近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培养人才。
首先是丁甘仁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从1917到1948年间毕业九百余名,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如马氏后裔书坤、嘉生、笃卿三人曾就学于丁甘仁之门,时称“马氏三骏”。著名中医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秦伯未、章次公、王慎轩、陈存仁等,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才生。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均居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中西医汇通派著名代表人物恽铁樵于1925年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成为近代中医教育史上以函授形式办学影响最大的中医学校,培育了像陆渊雷、章巨膺、徐衡之、顾雨时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1928年徐衡之与陆渊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思想高水平的中医优秀人才,都有相当建树和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扩展到全世界,可谓“孟河医派弟子遍天下”,使孟河医派学术得以风靡于神州,成为中国近代最具有活力的中医流派。192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反对废除中医的代表大会,主要由孟河医派的常州弟子丁仲英、谢利恒、蒋文芳、张赞臣召集发起和具体承办。
孟河医派在近代中国的崛起是传统中医向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笔者考证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百余位名中医是孟河医派弟子,弟子更是上千,常州地区有孟河医派弟子两百余人。2009年首批30位国医大师中属于孟河医派的就有6位,如学医于孟河马惠卿的
文革结束后,为抢救孟河医派宝贵的学术,武进卫生局和孟河医派的弟子张元凯、时雨苍等人,历时五年,总结了费伯雄、费承祖、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6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1985年编著成《孟河四家医集》出版。德国学者Volker Scheid,潜心研究孟河医派,著有《孟河医派源流论》,于2007年在美国出版,他说:“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世界:孟河医派了不起,孟河医家了不起。我认为孟河医派创造了一种可贵的模式,对当今中医发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三十八家临床特色及验案评析》,首次汇集了孟河医派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三十八位,既有始创期赫赫有名的费、马、巢、丁四大家,也有现今享誉杏林的国医大师、名家,重点总结提炼了每位医家的学术特色和临证用药特点,从中既可以体会出孟河医派的一脉相承、学术特色,又能学习到每位名家独特的治疗思路与遣方用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