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国务院6月14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传统医药有13项上榜,包括
灵源万应茶
元末明初(1363年),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避难入闽,遂隐名埋姓,遁迹于灵源山中,削发为僧,自号沐讲禅师,用17种灵源独特的青草药和中药材,加入色、香、味俱全的上等茶叶,混合炮制成“菩提丸”,对中暑痢疾、感冒发热、腹痛吐泻等四时不适之症疗效显著。
1951年,灵源寺僧王广雨将“菩提丸”改制为“灵源万应茶饼”,使之疏风解表、调胃健脾的功效更为显著。
1982年, “晋江灵源茶饼厂”成立,灵源万应茶饼开始批量生产。
1990年,旧厂进行第一次改制,更名为“泉州市灵源制药厂”。
2003年,灵源制药厂经过二次改制,注资2380万元,总投资5000万元整合企业原有优势,完成机构重组,成立了崭新的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
2004年底灵源药业全面通过GMP认证。并成功研制出万应茶袋泡剂。
2006年,灵源药业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
2007年,灵源万应茶饮料新品上市,并成为福建晋江第九届鞋博会指定饮料。
“灵源万应茶饼”掌门人、现任灵源药业董事长吴国卿表示,公司将致力于把古老的万应茶饼从深山里带出去,推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都来分享它的神奇疗效。
永定万应茶
清朝嘉庆年间,客家的老中医卢曾雄在福建漳州开设药铺,研制出由30多种中药组成的“万应茶”,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的功能。
清朝道光年间,卢宏汉(卢曾雄之子)将制药厂由漳州迁回永定县陈东。翰林巫宜福回乡省亲,卢宏汉赠送巫翰林“万应茶”。巫翰林把万应茶带回任所,适值京城瘟疫流行,巫以万应茶治疗之,功效卓著,名声大振。
1957年,公私合营后,卢曾雄的后裔将
1984年冬,改为县办药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迁至永定城关,成立“福建省永定采善堂制药厂”,主要生产传统产品“万应茶”。
1988年,“万应茶袋泡剂” 研制成功。
2000年9月,原“福建省永定采善堂制药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永定采善堂制药有限公司”。
2004年,永定采善堂制药有限公司全面通过GMP认证。
2006年,“采善堂”注册商标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7年,“采善堂”被评为“福建省老字号”。
2008年6月 永定万应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诚信出好药、传承400年――陈李济中药文化
陈李济是全国现存最老字号的药厂,创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迄今已有408年历史,创始人是陈体全和李升佐两人。陈李济药厂现隶属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广州药业”的全资子公司。陈李济是国家认定的“中华老字号”,2008年“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李济以生产蜡壳药丸而闻名于世,其蜡丸存放100余年而不变,令人惊讶其制做之精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委托人到厂摄制这一传奇绝艺。在制作蜡丸的过程中,
陈李济由广东南海商人陈体全、李升佐共同创立于公元1600年(明万历年间)。
陈李济于清朝末年首创蜡壳大蜜丸剂型,蜡壳包装工艺堪称当时的中药包装革命,沿用至今。
清朝同治年间获“杏和堂”封号,店藏“百年陈皮”被列为贡品。
改革开放以来,陈李济持续发展,进入“全国
2008年“陈李济中药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是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以其鲜明的岭南中药文化特色获得各界称誉。
治咳百年潘高寿
清光绪年间(约公元 1890年前后),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弟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长春洞是前店后场式的药铺,前店买药,后场制丸,施工10余人,进行作坊式生产。1920年代初,潘氏兄弟先后去世,药铺由潘百世之子潘逸流、潘应世之子潘楚持共同经营。没有久潘逸流、潘楚持又相继离去,转营他业。药铺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番郁生刚刚接手经营,长春洞药铺就因战火被毁,潘氏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设店,重新营业。
潘郁生根据岭南独特的气候特征,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
改革开放以后,潘高寿药厂获得了飞跃发展。到现在,公司有员工700多人,主要生产糖浆剂、口服液、煎膏剂、颗粒冲剂、中药合剂等六大剂型百多个品种,包括治咳药系列、妇、儿用药系列以及治疗肝炎、肾炎、胆囊炎等多种疾病的药物。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加拿大、澳洲等国家和地区。
“积功累德潘高寿,妙药灵丹济世人”跨越百年历史的潘高寿,顺利通过了GMP 认证,在全国中成药企业中名列前茅,成为了一个以治咳药而闻名的国药老字号企业。2007年潘高寿凉茶(72号秘方及其专用术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潘高寿已成为全国惟一拥有“中华老字号”及“双国遗”荣誉的中药企业。
北京鹤年堂: 京城养生老字号
600年鹤年堂――中医药养生第一家
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由回回诗人、著名医学家、养生大家丁鹤年在北京菜市口创办鹤年堂医馆和中药铺,他同时也开创了以养生立店的先河。鹤年堂原址座落在现宣武区菜市口大街铁门胡同迤西路北,骡马市大街西口,与丞相胡同相对,与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邻。1999年,原国内贸易部授予鹤年堂“中华老字号”称号。
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鹤年堂以“寿人寿世为怀”的建店宗旨、“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科学精神、“鹤年堂前无贵贱”的服务意识,在数百年继承和弘扬传统医药精髓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调元气,养太和”为核心的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包括:“和者鹤寿”的天年观、“
2008年,“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可谓“五千年大中华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六百载鹤年堂养生妙方润泽苍生。”
今日鹤年堂
今日的鹤年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鹤年堂医药有限公司、鹤年堂中医药研究院、鹤年堂传统门诊、鹤年堂直营连锁药店、养生产品生产基地――吉林鹤年堂参茸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鹤年堂饮料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