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奇(1881―1945年),安徽歙县人。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于履中先生习岐黄始,传至其先人王养涵先生时,名著江、浙、皖、赣间,特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歙县志》)。先生十五岁时即从父学医,然养涵公中年早逝,先生益加奋发,德承家学,1903年开始在故乡悬壶执诊,声名日盛,以致“到门就诊,昼则纷扰不堪;奔命专证,夜则驰驱不已”。其后,受欧风东渐的影响,先生深感囿于徽州一隅,见闻受限,于是决计外迁,1923年春举家迁往杭州,同年秋,复应有人之邀又再迁徙,到上海定居,从此广交学术界知名人士,而学益富,名益盛,以精湛医术亨誉国内外,受到当时的上海中医界刮目相看。《海上名人传》载其名,成为当时中国名医之一,而被尊为近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
先生治医治学,遵循早用功、广涉猎、勤实践、贵有恒等原则,博览群书,又一丝不苟,临床数十年,暇时仍不废读。其学术远溯张仲景、孙真人以及诸家之学,近效孙一奎、程杏轩并及叶天士、徐泗溪诸家之书,而于乡先辈吴谦服膺尤深,曾以《医宗金鉴》一书为治医者根应之学,平日辨证立方,论理引经据典,融医治于一炉;遣药则经方时方并用,反映出博采与灵通的治疗特色。
先生是中医临床医学家,一生行医四十余年,擅治内、妇科杂病,早年以治温病见称乡里,迁沪以后,可治的内科疑难病证为多。先生自己曾希望在五十岁以后能坐下来总结一下经验,选编一部反映自身诊疗特色的个人医案,但是一直因诊务繁忙而没有得到这个闲暇时间,也就没有留下来专门著作。199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王仲奇医案》,是书收载709案,分为40门。这其中一部分是先生平日所治的亲自笔录,大部分则为从学者当年临诊随抄的病案。虽然这部医案选集只能是先生毕生临床活动的一个侧面,实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的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但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观其法活机圆,配伍精契的诊疗特色。清.周徽之曾谓:“宋后医书,惟案好看,不似注释后医书之多案凿也。”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评价一位医家的学术经验,其立论是否渊源有目,融会贯通;其治法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医案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中医世家)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