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张家维教授,男,广东阳江市人,1937年12月生,广东省名
张家维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岭南针灸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50余载。他精研各种传统针法,师古不泥,发展创新,人称“
1937年,张家维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中医氛围极为浓厚的家庭。身为阳江名中医的祖父张宗海,开始影响张家维的人生。“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祖父告诫张家维的格言,因此张家维从小就很守规矩,也很懂礼貌。祖父对他要求严格,他自幼就能背诵《医学三字经》《伤寒论》《中医方剂歌诀》等。祖父的医德很好,一些病人没钱买药,就免费赠医赠药。小时候祖父常带张家维出诊,即便是深更半夜需要出诊,祖父也不会迟疑,这让张家维从小就深受感动。
1959年张家维考上了广州中医学院,在那里张家维遇到了继祖父之后对其影响最深的老师――司徒铃教授。司徒铃教给张家维的不只是针灸的技术,更传授做人的道理。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张家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擅长钻研医治疑难杂症。
治拯含灵之苦 名成斑秃克星
斑秃,虽然并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却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医者父母心”,张家维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斑秃患者的痛苦遭遇,这一切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下决心一定用中医药攻克斑秃,为患者解除痛苦。
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也请教和研究了中西医名家的方药,但疗效都不大满意。一开始他采用梅花针疗法,这是一种多针浅刺的针刺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张家维感到单纯用梅花针治疗斑秃,疗效较慢,操作又不大灵活。具有深厚知识和扎实业务功底的他,想到了“电”――将梅花针的单一机械刺激与电刺激结合起来。
张家维的这一大胆设想,开创了
传道授业解惑 育人重德正行
张家维在业务上精勤不懈,“博览群书可以防止一家之言,不断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论点”,他谆谆教导学生要广涉博采,打下知识结构的坚实基础,在临床方能灵活变通,大胆创新。在医疗实践中,张家维用药液浸泡主要用于
众所周知,针刺时“过皮”这一关若掌握不好,会造成患者疼痛而直接影响针刺的效果,同时也是病人能否接受针灸治疗的关键。张家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采用“飞针”手法即快速旋转进针,这样就能大大减轻针刺过皮时的疼痛感。他是最早采用针刺治疗儿童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俗称“儿童多动症”)的针灸专家之一,由于采用“飞针”或“双手飞针”手法,进针不疼或少疼,使小儿在针刺时少哭、少闹、少动,较好地配合了治疗,因此效果良好,国内外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临床上,张家维强调辨证取穴,必须要“五注重”:注重
张家维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研究,特别是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和针灸医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讲针灸治疗学、经络学、腧穴学等课程,课堂上他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师生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张家维非常重视青年学生道德品德教育,他言传身教,多次带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民义诊,使学生不仅将所学知识得到运用,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常对学生说:“技术再好,论文写得再好,要是品德不好,那是没用的。”他反复要求学生须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惜守医德,是业医之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他常以这些格言来自励并教育学生,指明业医首重医德,以德为本,德才兼备。
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单位的学者,张家维十分重视科研,大力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开展科研,并以身作则,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和广东省中医药局“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也许是中医世家的影响,张家维养成了沉稳坚毅、朴实幽默、和蔼可亲、从容乐观,而又淡泊名利、喜欢清静的性格。长期严谨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相辉映,使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在大学时期,参加工作以后,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都能与学生、同事互相关照,关系融洽。张家维因病于2017年8月29日逝世,享年80岁。文末附张家维作的一首《自画像打油诗》,这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其貌不扬,平庸平凡。
忠直为人,名利看淡。
生活工作,心情舒畅。
尽职尽责,略受表扬。
讨厌拍马,害怕吹牛。
实事求是,不躁不浮。
教学医疗,德才尚备。
带教授徒,力求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