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病症概述】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放增多,粪便清稀,甚至泻如水样的一种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泄”,并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记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力“泄泻”。现代医学称本病为急、慢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病理阐述】 致泻的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常常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或者脏腑虚弱等因素所引起。外感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同时,在发病和病变过程中外邪与内伤,外湿与内湿之间常相互影响。这些病因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1.感受外邪:外邪引起的泄泻以寒、湿、暑、热为常见,其中尤以感受湿邪最为多见。由于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食相杂而下,发生泄泻。引起泄泻,必夹湿邪才能为患,即所谓“无湿不成泄”,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所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由于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说:“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3.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倘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反聚水成湿,积谷为滞,脾胃升降失司,混杂而下,遂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4.肾阳虚衰: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成泄泻。且肾为胃之关,主司二便,若肾气不足,关门不利,则可发生大便滑泄、洞泄。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灸疗辨证】 (一)急性泄泻 1.寒湿泄泻 (1)症状表现:腹痛肠鸣,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脘闷食少,肢体困重,若兼外感风寒,或伴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缓。 (2)灸疗原则:解表散寒,运脾利湿。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合谷、大肠俞、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泉。 (4)随症加穴:发热甚者,加大椎;若泻下过甚有虚脱现象者,加神阙、关元、百会。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5穴,多选用腹部和腰背部俞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亦可1日灸2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炷隔胡椒饼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④艾条回旋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⑤丁香散敷灸:取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天为1疗程。 ⑥针上加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⑦温盒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4~7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大肠原穴合谷、督脉全穴大椎,可以通阳达表,发散寒邪;大肠俞、天枢,俞募相配,可以调整大肠功能;气海、足三里调理气机而止腹痛;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运脾胃而利水湿;用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可培本固元,灸百会升阳固脱。诸穴协用,可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则泄泻自止。 2.湿热泄泻 (1)症状表现: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或间夹粘液、脓血,气味恶臭,肛门灼热,或兼身热口渴,小便短黄,呕吐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灸疗原则:清热利湿,调和肠胃。以取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天枢、气海、合谷、上巨虚、阴陵泉、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热重者,加曲池、太白;②呕吐者,加内关、中脘。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药灸:施灸前先用75%酒精棉球将患者之脐窝(神阙穴)擦拭干净,然后取“诸葛行军散”撒入脐孔,以填平为度,上置姜片一枚(姜片约0.2cm厚,中央用细针扎数小孔),即可将艾炷(如枣核大)置姜片上点燃灸之,候艾炷徐徐燃至将尽时,如患者感灼痛,可用镊子夹去,另换1炷再灸。一般灸5~7壮,患者即感腹部鸣动,有如一股暖气始自脐部窜动,渐至满腹,全身感微汗而舒适,口鼻中自感有一股药味,腹痛亦由缓而止。灸毕,除去姜片,药末仍可留在脐窝,用胶布贴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一般每日灸1次,重症患者可1日灸2~3次,3~5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④车仁散敷灸:取车前子、肉桂各等分,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天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型乃湿热互结,伤于脾胃,下注大肠,传导失常,故取大肠之募天枢、大肠之原合谷和下合穴上巨虚,针而泻之,以清泄湿热,调和肠胃;配气海疏理气机,调运升降,再取脾经合穴阴陵泉,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三阴交,运脾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出。热重者加大肠合穴曲池,脾经俞穴太白以助清泄邪热之力,呕吐者加中脘、内关以增和胃降逆之功。 3.伤食泄泻 (1)症状表现:腹痛拒按,肠鸣漉漉,泻下粪便,量多稠粘,臭如败卵,泻后腹痛减轻,伴有脘腹痞满,嗳腐酸臭,食欲不振等,舌淡红,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2)灸疗原则:消食导滞,调理脾胃。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 (4)随症加穴:①若泻下不畅、腹部胀痛、矢气频转者,加支沟;②食积而脘腹痞满者,加璇玑。 (5)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②丁香散敷灸:取丁香、肉桂各等分,研力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天为1疗程。 ③暖脐膏敷灸:取石硫磺、枯矾各30g。朱砂15g,母丁香10g,元寸0.5g,独头蒜3枚(去皮),芝麻油250m1,生姜200g,黄丹120g(炒)。将前6味药混合捣融如膏,制成丸药如黄豆大。另将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姜,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黄丹,收膏备用。敷灸时取药1丸,放于推成的膏药中央,贴敷于神阙穴、脾俞、大肠俞等穴位上,每3日换敷1次。此法多用于虚泻,大便时溏时泻,食欲不振,短气懒言等症。本方亦可加入番木鳖,用治寒泄、脾虚泻。 (6)方义说明:中脘乃胃之募穴,且为六腑之会,主消纳水谷,配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泻之以调中行滞;天枢为大肠募穴,行气化滞,泻之可消积导滞;脾之背俞穴脾俞,脾经络穴公孙,二者可以健脾助运;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支沟,能调畅三焦气机,通腑导滞。 (二)慢性泄泻 1.脾虚泄泻 (1)症状表现: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迁延反复,纳谷不香,食后脘闷不舒,稍进生冷、油腻,便次即增,精神倦怠,身重胸满,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2)灸疗原则:健脾和胃,益气化湿。以取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和脾、大肠的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归来、足三里、阴陵泉。 (4)随症加穴:①胃脘胀满、嗳气时作者,加胃俞、中脘;②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百会、长强;③泄泻完谷不化者,加外劳宫。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洒调和作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5cm,中央用针扎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用黄豆大艾炷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④丁香散敷灸:取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天为1疗程。 ⑤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上药共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神阙穴),上用热水袋热敷,或上盖以敷料,胶布固定。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⑥暖脐膏敷灸:取石硫磺、枯矾各30g,朱砂15g,母丁香10g,元寸0.5g,独头蒜3枚(去皮),芝麻油250m1,生姜200g,黄丹120g(炒)。将前6味药混合捣融如膏,制成丸药如黄豆大。另将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姜,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黄丹,收膏备用。敷灸时取药1丸,放于摊成的膏药中央,贴敷于神阙穴、脾俞、大肠俞等穴位上,每3日换敷1次。此法多用于虚泻,大便时溏时泻,食欲不振,短气懒言等症。本方亦可加入番木鳖,用治寒泄、脾虚泻。 (6)方义说明:脾俞、气海健脾益气;大肠俞、天枢厚肠止泄;归来、足三里调运升降;阴陵泉运脾利湿;加胃俞、中脘,俞募相配,和胃降逆;加百会、长强,益气升提。诸穴协用,共奏健脾和胃,益气化湿之功效。 2.肾虚泄泻 (1)症状表现:多在黎明之前,腹部疼痛,肠鸣即泻,泻后痛止,完谷不化,腹部畏寒,并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2)灸疗原则:温补脾肾,敛肠止泻。以取足阳明、任脉、督脉经穴和脾、肾、大肠的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脱肛者,加百会、长强;②脐腹作痛者,加神阙(隔盐灸);③久泻不愈者,加十字灸。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饼灸:取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上药各等分,共研细粉,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制捏成药饼,如五分硬币大,2分厚,上穿数小孔,备用。施灸时将药饼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灶灸之。每次选1~2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药饼大小,每日或隔日灸1次。临床上亦可与艾炷隔盐灸等配合应用。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用黄豆大艾炷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间隔3天。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④丁香散敷灸:取丁香、肉桂各等分,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纳入脐窝(神阙穴),将脐填平,用胶布固定,四周勿使漏气。每日换敷1次,3~5次为1疗程。 ⑤复方吴莱萸敷灸;取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拔25g。上药共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神阙穴),上用热水袋热敷,或上盖以敷料,胶布固定。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6)方义说明:肾俞、命门温肾壮阳,益火生土;脾俞、气海益气扶土,振奋脾阳;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为小肠之募,既能益命门真火,又可补三阴经气,还能助小肠化物而分别清浊;大肠俞、天枢,俞募配合,敛肠止泄;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诸穴相配,标本兼顾,既可行阳,又可益火,泄泻自愈。
泄泻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补充说明】 1.对于腹泻频作,脱水严重者,可配合输液治疗。 2.治疗脾肾阳虚的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时,采用经验穴水分、神阙、气海、天枢进行“十字灸”,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或用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各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可获良效。 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咨询艾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