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市有限公司
豫西药网
广告业务:13537843994
产品业务:18864148056
  •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艾灸治疗胃脘痛 .艾灸著作

来源:0
时间:2021-06-14 09:28:15
分享到:

【病症概述】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症。本病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其痛处近于心窝部,因此,历代文献中也有将此称之为“心痛”、“心下痛”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指出:“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血管疾患所致的心痛,古代医学称之为“真心痛”,并指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现代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应与胃痛相鉴别。

  

艾灸治疗胃脘痛 .艾灸著作

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疾病。

【病理阐述】

1.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致使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脘闷胀痛。

2.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肝郁日久,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灼而痛,或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淤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阻,均可导致淤血内停,发生胃脘痛。忧思过度,脾气郁结,尤其在饭前饭后突受精神刺激,损伤胃气,也可发生胃痛。

3.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濡养,亦致胃痛。此外,本症也可因过服寒凉药物,伤及脾胃之阳,而引起疼痛。

总之,胃痛的病因是多种的,但其发病机制却有共同之处,即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胃失濡养,胃之气血阻塞不通,“不通则痛”。

【灸疗辨证】

    1.寒凝气滞

1)症状表现:胃痛暴作,痛势较剧,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心呕吐,或泛吐清水稀涎,或伴恶寒发热,口和不渴,喜热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灸疗原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4)随症加穴:①呕吐甚者,加胃俞、中魁;②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③胃痛甚者,加梁丘、里内庭;④食滞嗳腐者,加伤食名灸。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

②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胃痛糊敷灸:取川椒150g,炮姜100g,生附子100g,檀香100g,苍术200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每次取药末30g,用生姜汁调和成稠糊状,分别敷贴在穴位上。上用油纸或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第一天贴中脘、足三里,第二天贴脾俞、胃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⑤温盒灸:每日选用24个穴位,多选用腹背部俞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6)方义说明:中脘为胃之募穴,取而灸之,可温中散寒,配胃之合穴足三里以理气和胃;内关是手厥阴之络穴和阴维脉之交会穴,有宣通上、中三焦气机的作用,素以止呕著称;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又是冲脉之交会穴,脾与胃相表里而阴维脉与冲脉合于心、胸、胃,可以调和中焦而平冲逆之气;胃俞、中脘,取其俞、募相配,能加强和胃降逆之效;梁丘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里内庭为经外奇穴,同为治疗急性胃痛的要穴;大椎、合谷可以疏邪解表,对恶寒发热者尤为适宜。诸穴协用,共奏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之效。

2.湿热中阻

1)症状表现:胃脘灼热嘈杂,胀痛,得食加剧,或食入即吐,口苦而干,烦渴思饮,亦不多饮,口气重浊,溲黄便结,舌边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燥湿,和胃降逆。以取足阳明、任脉、足太阴、手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4)随症加穴:①呕吐甚者,加金津玉液;②胃热重者,加历兑。

5)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②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g,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③毛茛根敷灸:取新鲜毛茛,除去叶茎,留下根须,清水洗净阴干,切碎,并加入红糖少许(约3%),共捣如泥膏状,随即将药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然后贴敷于胃俞、肾俞穴,待15分钟左右,患者即觉局部有蚁行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将药弃去。如局部起水泡不必刺破,可待其自行吸收。灸治次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6)方义说明:中脘、足三里可以理气和胃而止痛;内关宽胸利膈降逆可止呕;内庭为胃经之荥穴,功擅清胃降火;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二穴合用力专运脾利湿;金津玉液清胃泄热而止呕;历兑亦可清胃泻火。

3.食积停滞

1)症状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口气重浊,食欲减退,大便不爽,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2)灸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畅中。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下脘、璇玑、天枢、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呕吐者,加内关;②大便不爽者,加上巨虚。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温盒灸:每日选24穴,多选用腹背部俞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

③健脾膏敷灸:取白术120g,茯芩60g,白芍60g,神曲60g,麦芽60g,香附60g,当归60g,枳壳60g,半夏60g,陈皮21g,黄连21g,吴茱萸21g,山楂21g,白蔻仁21g,益智仁21g,黄芪21g,山药21g,党参15g,广木香15g,甘草21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将脐(神阙穴)填平,外贴胶布固定。或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别敷贴于上脘、中脘等穴处。一般每日敷灸1次。

6)方义说明:中脘、下脘、璇玑针而灸之,可以消食积而畅中州;天枢、足三里能疏调胃肠而导积滞;配内关以理气和胃而止呕,佐天枢以调节大肠而通便。

4.肝郁气滞

1)症状表现:胃脘胀满,连及胁肋,或痛无定处,胸闷太息,嗳气频频,情绪变化时痛胀加重,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若肝郁化火,心烦易怒,则痛势急迫,嘈杂吞酸或恶心呕吐,甚则呕血、黑便,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取手足厥阴、足阳明、任脉、足少阳经穴和肝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肝俞、期门、足三里、内关、阳陵泉。

4)随症加穴:①肝火犯胃、痛势急迫者,加行间;②呕血、黑便者,加膈俞、血海。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根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亦可3日施灸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③栀子敷灸:取栀子10个,大蒜1头,食盐少许,共捣烂,敷于穴处,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

6)方义说明:肝俞、期门,俞募相配,以疏肝解郁;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以宽胸理气; 胆经之合穴阳陵泉,能平降肝胆冲逆之气;中脘、足三里以疏通胃气而升清降浊;加肝经荥穴行间,以平肝降火;加膈俞、血海以凉血止血。如此扶土抑木,肝得疏泄,胃得和降,则病自痊愈。

5.脾胃虚寒

1)症状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纳呆脘胀,或泛吐清水,面色少华,形瘦神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甚则呕血或黑便,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脉细弱。

2)灸疗原则: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以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和脾胃俞募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有呕血、黑便者,加膈俞、气海;②大便溏薄者,加十字灸。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约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神阙穴),上用热水袋热敷,或上盖以敷料,胶布固定。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④健脾膏敷灸:取白术120g,茯芩60g,白芍60g,神曲60g,麦芽60g,香附60g,当归60g,枳壳60g,半夏60g,陈皮21g,黄连21g,吴茱萸21g,山楂21g,白蔻仁21g,益智仁21g,黄芪21g,山药21g,党参15g,广木香15g,甘草21g。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敷灸时取药末适量,将脐(神阙穴)填平,外贴胶布固定。或取药末适量,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别敷贴于上脘、中脘等穴处。一般每日敷灸1次。

6)方义说明: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之处,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的部位。取脾胃的俞募穴为主,再配胃经合穴足三里,灸而补之,可以健脾益气,和胃建中;加膈俞、气海以补气摄血,健脾统血,加十字灸(即水分、神阙、气海、天枢),以温中散寒,利小便而实大便。

6.胃热阴虚

1)症状表现:胃脘轻微灼热、隐痛,痛无定时,嘈杂如饥,但饥而不欲食,口干思饮,食少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2)灸疗原则:养阴益胃,清热润燥。以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任脉经穴和胃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庭。

4)随症加穴:①口干者,加液门、照海;②便结者,加天枢。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盐灸:取食盐适量,研细后经锅炒制后备用。施灸时令患者仰卧露腹,将食盐铺平于脐窝(神阙穴),厚约0.3cm,直径23cm。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待燃至局部刚有温热感时,即用汤匙压灭其火(艾火不可燃至过旺,压火时不可压得过猛,以防烫伤),脐部有较明显的温热感向腹中扩散。根据病情每次施灸重15壮。

②威灵仙叶敷灸:取新鲜威灵仙叶(以嫩为佳)捣成泥膏状,再加入少量红糖,捣融。敷灸时取药膏团(直径约11.5cm)分别贴敷于足三里、中脘等穴处。当敷灸部位有风行蚁动感,略停二、三分钟,即可将药膏弃去,用净洁的水清洁局部。如敷灸部位出现水泡,可任其自行吸收,不必刺破,以防感染。

③芥菜子敷灸:取芥菜子适量,研为细末,温水调和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

6)方义说明:胃俞、中脘,俞募相配,以调节脾胃气阴;足三里、三阴交以益阴养胃;太溪滋水润燥以冶其本;内庭清胃降火以治其标;加液门、照海以生津而止渴;加天枢以调节大肠而通便。

 

胃脘痛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

取穴

配穴

灸法

施灸量

寒凝气滞

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

呕吐甚者,加胃俞、中魁;恶寒发热者,加大椎、合谷;胃痛甚者,加梁丘、里内庭;食滞嗳腐者,加伤食名灸。

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

艾条回旋灸

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胃痛糊敷灸

每日敷灸1次。

温盒灸

每日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

湿热中阻

中脘、足三里、内关、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呕吐甚者,加金津玉液;胃热重者,加厉兑。

艾炷无瘢痕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甘遂敷灸

每日敷灸12次。

毛茛根敷灸

灸治次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食积停滞

中脘、下脘、璇玑、天枢、足三里。

呕吐者,加内关;大便不爽者,加上巨虚。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25穴,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温盒灸

每日选24穴,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治1次。

健脾膏敷灸

一般每日敷灸1次。

肝郁气滞

中脘、肝俞、期门、足三里、内关、阳陵泉。

肝火犯胃、痛势急迫者,加行间;呕血、黑便者,加膈俞、血海。

艾炷瘢痕灸

每次选25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根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亦可3日施灸1次。

针上加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栀子敷灸

每日敷灸1次。

脾胃虚寒

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足三里。

如有呕血、黑便者,加膈俞、气海;大便溏薄者,加十字灸。

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

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复方吴茱萸敷灸

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健脾膏敷灸

一般每日敷灸1次。

胃热阴虚

中脘、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庭。

口干者,加液门、照海;便结者,加天枢。

艾炷隔盐灸

根据病情每次施灸重15壮。

威灵仙叶敷灸

每日敷灸1次。

芥菜子敷灸

每日敷灸1次。

 

【补充说明】

    1.胃脘痛包括溃疡病、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所引起的上腹痛,施行灸法治疗一般多能即时止痛。如能坚持灸治,可收到较好的远期效果。

2.新鲜毛茛或威灵仙叶对皮肤刺激性较大,故应用此类药敷灸时,为时不宜太长,以免皮肤起泡流水。

3.本病如属溃疡病,应结合中西药物助治,必要时可作手术根治。

给文章一个赞赏吧
扫一扫,快速掌握相关攻略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豫西客服
营销顾问
13537843994
微信hu578155307
0.1740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