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以国医大师
起源于河间学派、易水学派诞生地
路氏医派产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滹沱河南岸北洼村。这里自隋以来就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这为新理论新思想的创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促进了中医学派的产生。
河间学派鼻祖刘完素(约1110~1200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故后世称刘河间,后人统编有“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师从刘完素者甚多。攻下派的张从正(约1156~1228年),宗刘完素。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1131~1234年),在《
张元素、李杲、
可见,金元时期,河北医家开创了学术争鸣、继承创新的中医药学发展的新局面,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河北形成了崇尚医学的风气。时至清末民国,战争频发,政权变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疾病丛生,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藁城路氏家族以儒入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因医术精湛,成为第一个调入卫生部的中医,他博采众家,继承创新,终成一代国医大师,师从者众,并形成了医学流派。
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传承
以国医大师路志正为代表性传承人的路氏医派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进行传承。路氏医派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有路永修、路益修。
路益修以儒入医,为当地名医,精通内、儿、
路氏医派第二代代表性传承人路志正(1920-),受家境熏陶,幼年即酷爱医学。弱龄之时,随父路永修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1934年入路益修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医,兼读四子之书。后拜孟正已为师,研习《素问》《灵枢经》《图注难
路氏医派第三代传承人分内传和外传。内传是路志正子女,有路喜素、路喜善、路京华、路京达、路洁。外传有高荣林等众多学生与弟子,大部分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中医学科、学术带头人。
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路京华、路京达,自幼受父路志正影响,喜爱中医,长而随父学习中医,后均于1980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路京华精通内、儿、针灸诸科,现往返于国内和日本从事中医临床,并在日本开展中医培训,弟子众多。路京达现在欧洲从事中医临床,在瑞士开办了“神针中医学校”,为欧洲培养了大量针灸人才。第四代传承人主要是路志正的孙字辈和弟子的学生,现在都是中医药临床骨干。
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独特学术思想
路氏医派经国医大师路志正发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继承创新
路氏医派诞生于河北,主要继承了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思想及家学。河间学派以治疗外感温热病为主,南传后发展成温病学派。路志正十分重视以河间学派、温病学派理论指导各种热病,尤其是当代传染性疾病的治疗。1960年,包钢工人孙某某被铁水灼伤,面积达63%,三度烧伤35.7%,出现败血症,持续高热、神昏。西医专家主张用抗生素杀菌消炎,用冰镇法降温。路志正查看病人后,根据中医“给邪以出路”的理论,反对冰镇,在中医温热病理论指导下,以清营解毒、滋阴宁神为法,用清营汤和
易水学派重视脏腑辨证,并演化出以脾胃为核心的补土派,路志正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脏腑相兼观,即任何一脏疾病应从五脏六腑相互联系出发辨证论治。如冠心病,当代中医根据古代经验和西医的认识,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确实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降低了死亡率。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见冠心病,动辄活血化瘀,忽视其他法则而影响疗效。路志正据《黄帝内经》中九种心痛的论述,结合现代成果,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非独在心,五脏逆
据临床发新论
路志正认为中医学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发展中医学术必须勤于临床,要根据中医思维模式,善于总结临床经验,提出新论。1955年11月,路志正作为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专家调查组中的唯一中医专家,在通过大量调查后,发现西药杀虫虽然有效,但对腹水疗效欠佳,他根据古代中医水臌、蛊胀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中西医协作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方案”,1956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推动了中医防治血吸虫的医疗实践。
又如痹病和风湿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痹”“风湿”的认识。路志正认为历代医家对痹与风湿类病虽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古籍记载及分类极不统一,不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鉴于此,他和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发起成立痹证学组和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研究。首先,总结历代医家认识,提出以“痹病”代替传统的“痹证”,编辑出版了《痹病论治学》,将病名中的证与证候中的证区别开来。然后,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了以“风湿病”代替“痹病”,将现代疾病中诸如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几十种疾病统归于中医风湿类疾病,并首次提出了“燥痹”“产后痹”,制定了五体痹、五脏痹、燥痹等许多风湿类疾病的诊疗标准,主持编辑出版了《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使之成为中医的新学科。
朱丹溪《格致余论》有“痛风”专篇,路志正为弄清其与西医痛风的关系,复印了朱丹溪家乡的《义乌县志》,并查阅《元史》,并到义乌考察,发现义乌在元代经济发达,人们善饮酒浆与常食海鲜,这是发生痛风的主要原因。后在浙江武警医院开设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