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吴锦洪(1917-2005),字襟虹,号今翁,古徽州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当代著名新安医家。14岁师从上海名医张仲良、张伯良兄弟学习
好读书 治学严谨
吴锦洪继承了徽州人好读书的文化基因,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读书,个人藏书亦堪称富裕。吴锦洪还传承了乾嘉学派做学问的方法,治学严谨,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校订古书最能检验人的学识,段玉裁曾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误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参与《新安医籍丛刊》的编撰校定足显其功力。此外,他对古籍辨伪很有慧眼,譬如,裘吉生《三三医书》中载有清康熙年间歙县人江之兰《医津一筏》,凡论14篇,同时又收录了题名明永乐间盛寅所著《医经秘旨》,该书中有10篇与《医津一筏》相同,经考证吴氏认为《医经秘旨》为后人托伪。
吴锦洪治学严谨还体现在对古籍收藏保护的敏锐,避免了这些文献的散佚,如《戴树德
吴锦洪学术的严谨还可以从他对五运六气学术研究的态度窥见一斑,有人于运气学说思想的起源,认为和盛行于两汉说灾异的《纬书》有密切关系,吴锦洪则认为,《纬书》是纯属封建迷信的玄学,运气学说虽有不少缺陷,但绝不能与《纬书》等同看待。到了近代,有些人根本不去了解它的内容,断然地说它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致使这门古代的“边缘科学”逐渐濒临绝灭的境地。为此,吴锦洪编写了《五运六气参考资料》一书,于1980年由屯溪中医学会刊印,到了晚年他又结合现代气象因子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发表《中医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一文。
此外,吴锦洪对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很早,作为新安人其对新安医学研究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新安医学中包含很多流派,如在丹溪养阴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培元派、时方家中的清灵派、从事医学普及的启蒙派、经典注释家中的考古派与创新派等,确有先见。
凡此种种,彰显吴锦洪独立的学术研究视野,他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建立中医学术文化的自我。
精经典 擅于临床
吴锦洪不仅学问做得好,临床功夫也是了得,他博采众长,不拘门户,尊古融今,中西与时方并重,制方遣药,不拘一格,温凉补泻,随证施治,熟谙中医
因长期在基层工作,他对中医治疗危急重症有很丰富的诊治经验。如会诊一失盐性肾炎休克患者,初以温化滞气,以利水液,二诊医生擅自加用五皮饮等利尿,浮肿不消,反增腹水,吴锦洪再次会诊加用
对经典以及古籍文献的熟悉,给吴锦洪的临床助力不小,譬如,对于辛苦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或辛开湿滞、苦泄热中,或苦辛协同、寒热平调。《伤寒论》
吴锦洪在辨证施治
临床中,吴锦洪根据病情缓急会选用不同剂型,如治疗学生赵某,癫痫经常发作7年,近来发作频繁,每月1~2次,西药控制不佳,根据脉弦滑,苔薄白,证属风痰壅塞清窍,治以息风豁痰,宣窍镇痉,采取丸剂以缓图(
吴锦洪还注重中医病因学研究,他根据“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心法・痰・附录》),注重痰邪致病,创制了成人、小儿化痰方(清半夏15克、橘红10克、
通徽学 潜心文化
吴锦洪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深受徽文化熏陶,对儒学、徽学尤加研习。新安很多医家对经典著作做了深入的注释考证,阐发了医学理论,并有所创见。如祁门汪机著《续素问钞》9卷,休宁丁瓒著《素问钞补正》10卷,他们在滑寿《素问钞》的基础上,对《素问》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增补工作。吴锦洪在《内经》研究方面尤为重视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在其撰写“新安医学流派刍议”一文中,对新安胡澍《内经素问校义》所采用的版本考,对“素问”的名义字考,均做到精确考证有据,十分明晰晓畅。
就连日常评审文稿,吴锦洪亦一丝不苟。1989年《中医临床杂志》社编审专家在铜陵开审稿会,会上初审组对淮南一位女中医稿件“
习医同时,吴锦洪不忘吟读古诗词,临碑刻,学绘画。画山水,用功甚勤。一幅幅山野村舍山水,简淡沉厚,清纯静雅,笔简意足,精觉有余,或设色,或水墨,笔气清疏,墨色温润,得空蒙疏朗之趣,又有文人笔意,颇具逸致。其书画作品曾多次在各类书画会展中获奖,或为人收藏,其艺术价值和精神境界熠熠闪光。
吴锦洪研究新安医学,从源流出发,认为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与地理交通有密切关联。新安下游是富春江,在学术交往方面,新安江与浙江、江苏联系紧密,许多徽州医学家前往浙、苏访师问道,开业行医。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程芝田曾在衢县行医,浙江省衢州市衢县名医雷逸仙是他的门人,歙县程曦又从逸仙之子少逸受业。休宁程履新是上海李仕材的弟子。苏州叶天士的祖父,又是自歙县迁吴的。可见新安医家与邻省交往颇为频繁。
吴锦洪指出,唐宋以来,临床医家中有经方、时方之分,在时方中,以叶天士善于用药轻灵,特称之为“叶派”。歙县程国彭,著《医学心悟》5卷(1732年),其论医则深入浅出,言简理明,论治则法古不泥,灵活多变。新安诸多医家在临证用药上多以轻灵取胜,每于平易中见神奇。
吴锦洪一生治学甚勤,不仅中医临床好,教学好,书画好,诗词也好。壬申五月参加审稿会,吴锦洪和许孔老《踏莎行》原韵一阙:“久旱初雨,黄梅时节,户外不闻鸟喧啄,蓟北闽南共一室,翰章学术忘岁月。茶香烟袅,共同品物,庐阳已换旧城阙,建安豪情今尚在,杜康慨歌千秋咽。”
1998年8月17日,吴锦洪得悉王乐先生于前一晚12时病故,拟挽联一幅:“医林泰斗,二度同窗,惊闻旧友成新鬼;书坛羲献,一旦凋谢,永别音容与笑貌。”并带去主轴一幅题词:“我与乐兄同籍新安,两次同窗,我好丹青,乐兄善书法。一九五八年在南京中医学院共组黑板报,我俩书画合璧,该报竟被评为全院之冠。迄今正值四十寒暑,惊悉乐兄遽归道山,不胜悲痛。今仿歙人汪采白笔法,‘伤心溪楼观漾图’并志数语以留鸿爪。”可见乐、锦洪二老的才情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