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的北京
回眸历史,中医前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怀,为发展学术夜以继日的刻苦精神,为培养人才甘当人梯的精神,令人钦佩。也督促我们在盘点过去的同时,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奋发有为。
新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
难忘中山公园的成立盛会
“中医学会在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会。中医们应该组织起来,站在人民的前面,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在北京中医学会成立大会上讲的一番话。
那是1950年5月30日下午,雨后天晴。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国医大师
“在成立大会上,我们深深感到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医大师
八面槽诊所的彻夜灯光
学会成立了,在哪里集会,在哪里办公成了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陈彤云回忆,当时,她的先生、学会副主席哈玉民把自家在东城区八面槽的诊所一层腾出约100多平方米,作为学会办公和活动场所。
学会成立前后,几十名骨干常常聚集于此,商量成立和开展学会工作事宜。有时诊所业务影响到学会工作,哈玉民就干脆把诊所停了。他们白天出诊,晚间开会工作,彻夜的灯光伴随他们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1950年6月的一天,学会在八面槽诊所举行了第一次执委会。按照会章,选举赵树屏为主席,哈玉民、白啸山、潘兆鹏、赵锡武、于道济、董德懋为副主席,并分别成立了秘书室、组织组、学术组、社会服务组、福利组、中药组等,拟定了工作细则,使学会工作从宣传、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展开,呈现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景象,广大中医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学会组织会员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先后成立预防、
1953年,因哈玉民卖房等原因,学会面临迁址。此时,赵树屏慷慨解囊,将自己10多间房无偿捐给学会。1954年,学会执委赵心波将自己的私有房产和许多
六件大事奠定中医事业基础
记者从一份历史资料上看到,学会成立之初的1950年5月,会员有225人,1年后,增加到861人,到1951年底,已有5万人以上。学会如同一点“星火”,在北京乃至在全国逐渐呈现出“燎原”之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阎润茗是学会最早的会员。她介绍,1950~1956年间,学会主要做了6件大事:成立预防医学委员会,举办预防医学学习班,提高中医队伍整体素质;开办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成为全国培养中医人才的摇篮;成立针灸委员会和针灸研究班,进一步研究针灸经验,为针灸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成立联合诊所委员会和联合诊所,为中医基层医疗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立出版委员会,出版《北京中医》,带动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成立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组织西学中班,开辟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河。
拉开北京市中医公办教育序幕
1951年9月15日,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宣告成立,从此拉开了北京市中医公办教育的序幕。
预防医学学习班应运而生
1950年,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北京市公共卫生局委托学会组织广大中医学习法定传染病知识。当年8月,学会副主席哈玉民聘请协和医学院何观清、传染病医院院长张铸和等共同筹备,成立了预防医学委员会。后又成立了预防医学学习班,聘请各大医院院长、主任为教授。
当年10月14日,学习班在当时市第一卫生所礼堂上课。主要采取为期3个月的短期轮流学习。课程包括细菌学、免疫学、传染病、灭菌学及防疫等。学习班经费除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补助讲义费一万斤小米外,一切开支杂项皆由中医学会设法筹措。虽然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备简单,但学员和教师情绪高涨.
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11月止,预防医学学习班共结业6个班,全北京市通过这一学习的共有1028人。北京市中医师通过学习,对传染病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在以后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办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
“在中西医团结的卫生方针指引下,中医进修教育成为中医工作中的中心环节。”赵树屏的弟子、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第一班学员阎润茗说,在预防医学学习班学员纷纷要求成立高级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与学术水平的呼声中,北京中医学会随即筹办高级班,同时筹备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
该工作由哈玉民负责。他和其他同志一道联系校舍,编印教材,聘请师资,为新中国的中医教育事业呕心历血,忘我工作。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后,高级班于1951年10月正式开课。哈玉民担任校长,校址在北京同仁医院对面的孝顺胡同内。
学校主要招收预防医学学习班毕业学员,课程分为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术研究等24种,时间为1年。在进修现代医学知识方面,先学基础医学,如生理、解剖、细菌、药理等,随后再学各科临床医学。每天授课3小时,讨论1小时。有的老师还利用幻灯、挂图、尸体解剖做示教。
该校第三班第四组的一位学员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通过进修,我们明确了服务对象和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坚定了学习信心;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好处,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明确了人体解剖构造和位置,学会了化验、
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从第5班开始为全国培养师资,由一个为当地培养中医人才的学校变成全国中医进修师资学校。学校先后成立了3个中西医联合门诊部,吸收并发
为全国培养大量骨干人才
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先后办了7班,毕业学员有223人。学员中一部分由政府分配到河北、陕西、山西、绥远、山东、浙江、辽西、天津等省市及其他县区卫生基层组织,其余大部分都响应政府号召组织联合诊所。由于他们分科会诊,看病热心,减免医疗费,颇受广大群众爱戴。
1956年,国家陆续在北京及全国各地兴办中医高等院校、中医研究院所和中医公立医院,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毕业的赵炳南、关幼波、鲍介麟等一批人,被选送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以及到北京各大医院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从第一届毕业生中挑选李介鸣、乜竹溪、阎润茗3人到卫生部工作。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公布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并将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全部讲义及教学挂图刊印,分发各地参考采用。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创办期间,全国中医进修教育机构从1950年的3个中医进修学校、22个中医进修班,发展至1953年的27校、131班,进修人数两万余人。
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针灸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0年11月16日,在听到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国医大师贺普仁回顾说:“可以认为,没有当时的北京中医学会,就没有针灸委员会和针灸研究班,没有针灸研究班,上世纪80年代针灸就不可能走出国门,更没有今天的申遗成功。”
政府重视针灸的普及推广
回顾过去,贺普仁感慨颇多。他说,针灸是我国特有的民间宝贵医学遗产之一。几千年来,虽然得到了继承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政权的歧视和摧残,针灸的学术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针灸的普及推广。1950~1951年,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分别为当时出版的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