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半表半里属八纲概念
胡希恕先生,通过许多医史资料考证,又经反复读《伤寒论》全文,否定了《伤寒论》的六经理论不是来自《内经》,明确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其实六经即是八纲”以及“
汉前无半表半里概念
由众多资料可知,汉前经方理论用八纲,而无半表半里理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汉代对经方医学特点的描述,亦是标明汉前的经方医学是以八纲为基础理论。更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半表半里理念,这一学术特点,可由《
汉代始现半表半里概念
胡希恕先生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是分析《伤寒论》全文得出的,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半表半里是怎样产生的?产生于何时?考证《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
如前所述,我们的祖先在上古神农时代即用八纲辨药、辨方证,后历经殷、商、秦、汉,先后总结了单方方证经验、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至东汉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西晋
那么,半表半里始见于哪里呢?由上述可知:始见于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时所著之《伤寒论》原文中。分析《伤寒论》一些具体条文可得到答案。
《伤寒论》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气因入。”是说病邪由表往里传,未入于里,而结于胁下,病位当属半表半里。
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柴胡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结,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谓第148条仲景提出的“半在里半在外”,原本不是半表半里之意,称为半表半里,是成无己注解先提出的,甚至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这是以《内经》释《伤寒》,未能理解经方六经实质的缘故。其实成无己不仅在第148条,而且在第96条、第147条等多处提出半表半里。成无己虽以《内经》注《伤寒》,但这里用八纲注解,是因为明白是张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证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东汉。
后世注家、经方家都认同《伤寒论》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恽铁樵、陆渊雷、陈逊斋、陈慎吾、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记载:“当年刘渡舟老师与经方名家陈慎吾先生请教本方的运用时,陈老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又张路玉指出:“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症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