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感冒是感受风邪病毒而致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并可蔓延累及眼结膜、鼻窦、中耳、喉、支气管、肺等器官,也可引起咽喉扁桃体周围肿胀。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普通感冒,又称伤风,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是由感受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又称时行感冒,是由感受时邪而得,发病率较高,并呈地区性流行。临床常见证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为特征。感冒之症,四时皆可发生,而以春冬季节更为多见。在易感季节,发病率甚高,尤其是流感,每因病毒变异,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更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可引起广泛流行。 【病理阐述】 中医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感受以风邪为主的外邪所致,故感冒俗称“伤风”。当气候突然变化,冷暖失常时,或起居不节、劳累过度、汗出当风时,风邪最易侵袭人体而发病。“风为百病之长”,一般风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首先先伤及肺卫,出现表证。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夹杂着其他外邪一同侵犯人体,如风夹寒、夹暑、夹湿、夹燥、夹热等。不同季节,风邪兼夹不同时令之气,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夏季多夹暑热,夏、秋之间的梅雨季节多夹湿邪,秋季多兼燥邪。另外,四季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应寒而反暖,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这种气候突变、寒温失常的情况,也正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入人体发生感冒的致病因素。 感冒虽属外感时邪而得,但与人体的自身的健康状况不无关系。《内经》中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证治汇补》亦云:“有平昔元气虚弱,表腠疏松,略有不谨,即显风证者……”,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禀赋素质的阴阳偏差,是病与不病,或同病而异症的根本原因。 【灸疗辨证】风寒型和风热型感冒的症状和艾灸穴位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 1.风寒型感冒 (1)症状表现: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微热或不热,无汗,鼻痒频嚏,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喉痒咳嗽,痰白清稀,头痛,遍体关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紧。 (2)灸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要取足太阳、手太阴、督脉经穴。 (3)灸疗处方:肺俞穴、风门穴、大椎穴、列缺穴、风池穴、神阙穴。 (4)随症加穴:①鼻塞者,加迎香穴;②喉痒者,加天突穴;③头痛者,加合谷穴;④无汗者,加大杼穴。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灸1~2次。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日灸1~2次。 ③葱豉糊敷灸:取生姜60g,豆豉10g,食盐30g,葱白适量,将诸药捣碎成糊状备用。施灸时可将新捣制的药糊贴于脐窝(神阙),先用塑料布覆盖,再用纱布固定,最后以热水袋热敷其上。每日可换敷2次。 ④白芥子敷灸:白芥子60g,研成细末备用。敷灸时取细末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贴敷神阙穴或大椎穴。 (6)方义说明:肺俞、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为解表退热要穴;列缺为手太阴络穴,擅长宣肺气;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会穴,阳维主阳主表,能疏解表邪,止头痛。风寒一去,则感冒诸症自除。 2.风热型感冒 (1)症状表现:发热较高,稍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喉痒,咳嗽痰黄,多汗,口干欲饮,头痛而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咽红或乳蛾肿大。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解表。以取手阳明、督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曲池穴、合谷穴、大椎穴、外关穴、尺泽穴、神阙穴。 (4)随症加穴: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穴;②头痛甚者,加风池穴。 (5)灸疗方法: ①针上加灸:每次选3~4穴,采用提插泻法,然后针上加灸,每穴2~3壮。 ②薄荷敷灸:取薄荷、荆芥、淡豆豉各10g,共研细末,水调或蜜调成糊状,贴敷大椎穴或神阙,纱布固定。 ③避瘟散敷灸:取绿豆粉300g,白芷30g,生石膏300g,滑石30g,麝香3g,甘油45g,薄荷水36g,先将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兑入后4味药,调匀密贮备用。敷灸时将1g药粉用冷水或白酒调膏,分别敷贴于囟会、太阳穴上,以胶布固定。每日敷灸1次,5次为1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