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是灼烧的意思。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后人体会产生一种温和的灼热感觉,这种温热刺激,不仅能使皮肤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而且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起到温通经络,畅流气血,调和脏腑的作用。 之所以用艾来施行熏灸,是因为艾药性温热,具有温通经络,祛散寒邪的功能;艾的气味芳香,有开毛窍、透达肌肤的功能,所以用艾来熏灸,有较强的温经散寒、通络活血的功效,而且艾易于燃烧,热力均匀,又不容易落下火星,是比较理想的熏灸原料。 艾炷灸法: 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分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厘米,炷底直径0.8厘米,重约0.1克;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燃烧一炷即为一壮。临床应用炷的大小,壮的多少,随病症、施灸部位不同而异,少者1―3壮,多者可达数百壮。一般阳寒虚弱之症宜多灸,体壮者宜少灸;肌肉丰满深厚处宜大炷,浅薄之处宜小炷。 艾炷法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明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种方法,为防止艾炷倾倒,可事先在,皮肤上涂一点蒜汁、粥汤、清水或酒精。直接灸法又分为瘢痕灸、无瘢灸、骑竹马灸法、三角灸四种。 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也可以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调作用,从而取得更大的治疗效果。该法种类很多,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 3.禁忌证: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灸后化脓并留有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儿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此外,如眼、心肝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