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市有限公司
豫西药网
广告业务:13537843994
产品业务:18864148056
  •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积 聚 .医师讲解

来源:0
时间:2022-06-27 21:35:35
分享到:

一、概述

(一)定义: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

中医文献中的“痃癖”、“痞块”“ 癥瘕”,皆属积聚的范畴。

(二)文献简介

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难经·五十五难》:“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卜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渭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疟疾引起的癥瘕称为疟母,并以鳖甲煎丸治之。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证治准绳·积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的主张。

《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医宗必读·积聚》把攻补两大治法与积聚病程中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出《医宗必读·积聚》:“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三)范围

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结块。如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为聚证;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积证。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四、相关检查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癥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核磁共振、X片、病机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五、鉴别诊断

1.痞满  痞满以患者自觉皖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包块,临床上以此而和积聚相区别。

2.鼓胀  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临床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所不同的是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张大。故腹内有无水液停聚,是鼓胀与积聚的鉴别要点。

六、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

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

病在肝: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疽、纳呆、腹胀等症状者;

病在胃: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

病在肠: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 

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

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渐瘦等症。

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瘦等症。

(二)   治疗原则

聚证重调气,积证重活血。

聚证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以活血比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三)   分证论治

聚证

1.肝气郁结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

兼次症:脘胁胀闷不适,嗳气,矢气频多。

舌脉:苔薄白;脉弦。

分析: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结块柔软;气滞于中,时聚时散,故窜痛胀闷不适,嗳气、矢气频作;弦为肝气郁结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丸。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的聚证。

木香、青皮、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行气散结,

橘皮、苍术、砂仁、桂心化湿温中,

川芎活血,

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如气郁化热,口干苔黄者,去桂心、砂仁、苍术,加黄连、山栀;

如腹部胀痛明显,加川栋子、玄胡索理气止痛。

缓解期间宜服逍遥散以疏肝健脾,防止聚证复作。

2.食滞痰阻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

兼次症:便秘,纳呆。

舌脉:舌苔腻;脉弦滑。

    分析: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或甘肥油腻,或粗硬生冷,或污秽不洁,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则腹中结块,时有条索物聚起;运化失司则纳呆,腑气不畅则便秘;舌苔浊腻,脉象弦滑均为积滞痰浊之象。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方药:六磨汤。本方行气化痰,导滞通便,适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胀痛,饱闷气逆,大便秘结之证。

大黄、槟榔、枳实导滞通便;

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使痰食滞结下行,气机畅通,则瘕聚自消。

临床应用:

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

若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六磨汤以行气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

 积证

1.气滞血阻

主症: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

兼次症:脘胁闷胀。

舌脉:舌苔薄白或黄;脉弦。

分析:胁痛、黄疸病后,湿浊气血留结;或感染虫毒,肝脾气血瘀滞;或久泻久利之后,脾虚邪恋,营血涩滞;或饮食、情志所伤,痰浊气血壅结。以上诸因均可导致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积证初起,气机阻滞而血结不甚,故积块质软不坚,胀痛不适;气血不畅,肝胃失和,故脘胁闷胀;气滞血阻则苔薄白脉弦,郁而化热可见黄苔。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川楝子行气舒肝,玄胡索行气活血;

五灵脂通利血脉,蒲黄活血祛瘀;

两方相合,用金铃子散以行气,取失笑散以活血,气畅血通,积块得消,疼痛自止。

临床应用:

若见口苦者,加柴胡、黄芩以清肝火,脘痞者加木香、枳实以行胃气;

若偏于气滞,加青皮、槟榔以理气行郁,

若重在瘀血,加三棱、莪术以活血散结。

亦可酌加茯苓、白术,以防脾胃之伤。

2.瘀血内结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

兼次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

舌脉: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分析:癥积日久不消,瘀结日盛,故见积块增大,质地变硬;病久伤正,故见形体消瘦,纳谷减少;瘀阻脉络,故见面色晦暗黧黑,血痣赤缕;瘀阻血涩,冲任失调,故见女子月事不下;舌紫、瘀斑瘀点、脉细涩均属瘀结正虚之象。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方药: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合六君子汤加减。

膈下逐瘀汤重在活血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瘀血结块,为本证的主方;

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顾正气,适用于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

六君子汤旨在调补脾胃,适用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健者,可与以上两方合用或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

当归、川芎、桃仁、五灵脂、丹皮、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消积止痛;

香附、枳壳、陈皮、半夏行气和中;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扶正。

临床应用:

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南星、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

食纳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鸡内金助胃消食。

如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可并服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顾正气。

3.正虚瘀结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

兼次症: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黛黑,甚则面肢浮肿。

舌脉: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细弱无力。

     分析:癥积日久,瘀结不消,故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病久伤正,气血衰少,故见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气血衰少不荣,则面色萎黄,瘀阻血滞,则面色黧黑;气血大亏,水湿不化,则肢体浮肿,舌淡紫或光剥,脉细数或细弱无力均属气血虚少,或阴液大伤,血行滞涩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八珍汤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衰少之证;

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瘀血内结之积块。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

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血;

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癥;

香附、苏木、槟榔行气以活血。

雄黄解毒杀虫,但雄黄有毒,临床可去之。

临床应用:

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

石斛。

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肿,舌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七、转归预后

聚证病程较短,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癥积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癥积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

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变证。如积久肝脾两伤,藏血与统血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而导致出血;若湿热瘀结,肝脾失调,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疸;若气血瘀阻,水聚腹中而成鼓胀。

故积聚的病机演变,与血证、黄疸、鼓胀等病证有密切的联系。

八、临证要点

(1)癥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候,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候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机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积聚除按气血虚实辨证外,尚须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如癥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调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3)积聚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给文章一个赞赏吧
扫一扫,快速掌握相关攻略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豫西客服
营销顾问
13537843994
微信hu578155307
0.1799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