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辨證施治 (辨證論治)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於病人複雜的症狀,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證候),這是“辨證”:進而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確定治療方法,這是“施治”。例如患者初起有頭痛、身熱、自汗、微畏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症狀,經過分析綜合,判斷 為“風溫”病初期的風熱表證,其治法為辛涼解表,用辛涼平劑“銀翹散”(參見“辛涼解表”條),這就是“辨證施治”的具體過程。 中醫所說的“病”和“證”,概念不同,但兩者的關係不可分割。“病”是一個總稱,“證”是“病”所表現的主客觀症狀,是症病的病 因、病位、性質和病人身體強弱等互相聯繫的一系列特徵。一種病可以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的“證”。例如熱性病由於病因、病位、病人身體強弱等不同,證侯表現也不同,可以出現表證、裏證、半表半裏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等不同性質的“證 ”。而同一個“證”可以在許多互不相同的疾病中出現,如表證可以出現於多種急性傳染病的初期。對於疾病所表現的“證”辨別清楚, 予以適當的治療,這是“辨證施治”的精神實質。同時,因為病和證的關係不可分割,所以要注意兩個問題: 辨證施治要注意疾病的特徵。例如喉病中的爛喉痧與白喉不同,爛喉痧主要症狀是局部紅腫糜爛,并有赤色皮疹等;白喉主要症狀是咽喉有灰白色假膜,不易剝落,強拭之則引起出血等。爛喉痧係疫火內蘊,初起有風熱證候,宜辛涼清透;白喉係燥火傷陰,起初有陰虛肺燥證候,宜“養陰清肺”。這是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相結合。 中醫辨證施治有不少是從主證入手,如“頭痛”即是一例。外感頭痛常有表證,內傷頭痛有肝陽、腎虛、痰濁等不同,治法須按具體情況決定。這是從一個主證出發,進行辨證,以決定不同的治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診療疾病的一種思想方法。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之間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體內部的協調、完整性,也重視人體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用這種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問題的思想方法貫串於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不是單從局部的變化著眼,這就叫“整體觀念”。例如在變證方面,或從局部症狀出發考慮全身:如頭痛一證,不僅須從局部及其對周身的影響加以分析,并應考慮全身臟腑氣血等諸種因素對頭痛所產生影響。又如瘡癰,究竟是單純的邪毒侵入局部,還是與患者的“下消”病有關係。或從全身症狀出發考慮局部:如小兒在冬春季節發熱,醫生往往注意其咽喉部有無“乳蛾”或其他咽喉病。又如患者有低熱、黃疸等全身症狀,又診得右脅有陣發性隱痛或絞痛,疼痛間歇時如常人,即應考慮是膽部疾病。在治療用藥方面:須協調陰陽。如腎陽過盛,腎陰不足,以致發生陽亢現象,須“壯水制火”;或腎陰過盛,腎陽虛衰,發生陰寒現象,須“益火消陰”。 間接治療。各臟之間有相互聯繫,某臟病可用治另一臟的方法來解決。如“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表裏互治。如肺與大腸為表裏,肺有寒痰而咳嗽,大腸寒結而大便秘,須用紫菀等袪寒痰而通寒結,大便自通。 從五臟治五官。五臟與五官有密切關係,如肝開竅於目,補肝可以治療眼病的虛證,清肝可以治療眼病的實證。在針灸方面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還有“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方法。必須理解整體和局部的相互之間關係,以期盡可能防止認識和處理疾病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同病異治在一般情況下,同病同證是用同一治法的。但也有同一種疾病,由於病人身體的反應不同,所表現的“證”(證候)不同,而治法也不同。例如感冒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等不同,治法也有“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等的區別。 異病同治在一般情況下,異病異證是要用不同治法的。但也有幾種不同的疾病,具有同一性質的“證”,可用同一種方法治療。例如虛寒泄瀉,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是不同的病證,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的,就都 可以用補中益氣的方藥治療。參閱“補氣”、“升提中氣”條。 治病必求於本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療疾病時必須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陰陽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頭部昏暈而痛,肢麻,肉跳,虛煩,夜寐不安,面部烘熱,口乾,舌質紅,脈 弦而細,這是肝陰不足,肝陽上亢,須滋陰潛陽,養血柔肝,用 生地、白芍、當歸、何首烏、菊花、牡蠣、真珠母等藥。又如食 物不化,嘔吐清水,大便水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這是脾胃陽 虛,當溫脾胃之陽,用“溫中散寒”法。 治求其屬《素問.至真要大論》:「求其屬也。」這個“屬”指證候與治法的聯繫。辨別病人的一系列症狀屬於那一個臟的證候,從而確定治法。 例如:病人怕冷,手足涼,腰脊痠痛,陽萎早泄,苔淡白,脈沉細。 使用一般的溫熱藥沒有效果,經週分析,知道這是腎陽虛,應該用溫 補腎陽的治法。參閱“溫腎”條。 衰之以屬衰,指削弱病邪的治療方法。“屬”是指證候與治法的聯繫。“衰之以屬”是先明確證候的性質,然後與藥性分類相聯繫,決定治法。例 如:用寒藥治熱證,用熱藥治寒證,用溫藥以治涼(較輕的寒證), 用涼藥以治溫(較輕的熱證)。這就是“寒、熱、溫、涼,衰之以屬 ”。參閱“清法”、“溫法”條。 治未病有預防的含意。例加《素問遺篇.刺法論》有內服藥預防疫病的方法。有早期治療的意義。古代醫家說中風有預兆,如頭目眩暈,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過一個時期有中風的可能,須預先服藥,以防突然中風。掌握疾病發展的趨向。疾病在五臟的某一臟,從其趨向來看,可能會影響到另一臟,例如肝氣鬱結證,防止肝病傳脾,可用健脾的治法,但須與治肝藥同用。參閱“培土抑木”條。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制宜就是對於病證要按照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年 齡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 因時制宜:四季的 氣候變化,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影響,治療也應注意氣侯 的特點。例如:夏季氣候炎熱,腠理疏開,對於患風寒 感冒者不能過用辛溫,以免汗多而耗散陽氣,損傷津液。冬季氣候寒冷,腠理致密,對於患風寒感冒者用辛溫 藥可以稍重,使風寒從汗而解,但也須考慮病人的體質。 因地制宜: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氣候不同。 南方炎熱多雨地區,病人往往出現濕熱證侯,治療須兼 顧濕熱;北方少雨乾燥,有時出現燥證,須區別涼燥、 溫燥進行治療。而且某些地區還有地方病,更須加以注 意。 因人制宜,各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在治療時要針 對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例如:性別方面,男女的生理不 同,各有特殊疾患,治療時要考慮其生理、病理特點; 年齡方面,小兒臟腑柔弱。老人氣血衰少;各有其常見 疾病;體質方面,每個人的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往往不 同,所以身體素質也不同,不但強弱不同,體質也有偏寒偏熱或素有某種慢性疾病等的不同,職業方面,工作 條件與某些疾病的發生有關,因此診療時要注意患者職 業。 標本語出《素問.標本病傳論》。是通過辨別病證的主次、本末、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的準則。標本有多種含義:從人體與致病因素來說,人體的正 氣是本,致病的邪氣是標;從疾病本身來說,病因是本,症狀是標;從疾 病的新與舊,原發與繼發來說,舊病與原發是本,新病與繼發是標:從疾 病所在來說,在內的為本,在外的為標。臨床上根據疾病的不同情況,從 標本的關係中找出主要矛盾,予以適當的治療。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疾病的過程是複雜的,往往矛盾不止一個,有主要矛盾和 非主要矛盾,治療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治其根本。但矛盾 常有變化,有時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上升為主要矛 盾。如陰虛發熱的病人忽然喉頭腫痛,水漿難下,這時慢 性的陰虛發熱是本,喉頭腫痛是標。如果喉頭腫脹嚴重, 有窒息的危險,成為主要矛盾,就應先治喉病,這是“急 則治標”。如果喉頭腫痛已經消除,而陰虛發熱末癒,就 繼續治療陰虛,這是“緩則治本”。 標本同治也就是標本兼顧。例如痢疾患者,飲食不進是正氣虛(本),下痢不 止是邪氣盛(標)。這時標本俱急,須以扶助正氣藥與清化濕熱藥同時并用,這就是標本同治。標本同治中也有區別,如果正氣不太虛, 邪氣還盛,扶助正氣藥可以少用些,清化濕熱藥可以多用些:如果正 氣大虛,邪氣稍衰,扶助正氣藥必須重用,清化濕熱藥可以少用些。 這些治法都是從矛盾的主要方面看眼的。 扶正袪邪“正”是人體的正氣,“邪”是致病的病邪。扶正是用藥扶助正氣, 使正氣加強,以消除病邪。袪邪是用藥驅除病邪,也是為了扶助正氣。凡病邪盛而正氣也較強的實證,如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實證期可單用 袪邪法,如解表、清熱、解毒、瀉下等。但在轉為陰塞證有虛脫傾向 時,病邪旺盛,正氣衰微,須採用扶正法,如“回陽救逆”法。此外,在感染性疾病過程中,也可按照具體情況,分別處理。如邪實而正 較虛時,重在袪邪,佐以扶正。如正已虛而邪較衰時,重在扶正,佐以袪邪。又如雜病的肝硬化變腹水晚期,病程拖延日久,病邪頑固, 正氣也往往不足,治療也應以扶正、袪邪同用,“攻補兼施”,一方 面用“逐水”或“利水”藥,另一方面適當用補益藥扶助正氣。 逆從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就是說,用藥逆證候而治是“正治”法;從證候而治是“反治”法,各詳該條。 正治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是一般常規的治療方法,即採用與疾病性質相反的方法和藥物來治療。例如: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實證用攻法,虛證用補法等。正治法又稱“逆治”,“逆”就是藥性與疾病性質相反,如像藥物站在疾病的對面。 反治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是當疾病出現假象,或大寒證、大熱證用正治法發生格拒(對抗)現象時所使用的治法。例如:病屬於真寒假熱,若 按正治法投以溫熱藥治其真寒,往往會出現格拒現象,服藥後立即吐出, 藥物不能產生治療作用。在這樣情況下,應採用反治法,一種是仍用原來的溫熱藥,煎成後候冷服下,或原來的寒涼藥煎成後乘熱服;另一種是在 原來溫熱藥中加入少許寒涼藥,或寒涼藥中加少許溫熱藥作為“反佐”( 即用與主治藥的藥性相反的藥物作為誘導輔佐)。這就使病人能受納藥物,達到治療的目的。反治法又叫“從治”,即採取順從疾病假象的治法。 實質上,反治法仍是正治法。 熱因熱用反治法之一。指治療內真寒而外假熱的方法。病的實質是真寒,而表現出假熱的現象,亦即內真寒而外假熱,須用溫熱藥治療。例如病人 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脈沉細,面頰浮紅,煩燥,口渴欲冷飲(使之 飲又不欲飲)。其中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脈沉細是真寒;面頰浮紅,煩燥,口渴欲冷飲是假熱。須用白通湯(蔥白、乾薑、附子)煎成 冷服。因為熱是假象,而寒是病的實質,故須用熱藥來解決。 寒因寒用反治法之一。指治療內真熱而外假寒的方法。病的實質是真熱,而表現出假寒的現象,亦即內真熱而外假寒,須用寒涼藥治療。例如病人 身大熱,口大渴,大汗出,脈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餘證是真熱,用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煎湯熱服。 因寒是假象,而熱是病的實質,故仍須用寒藥來解決。以上二條,《素問.至真要大論》原作“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後人與“寒 因寒用”、“通因通用”聯繫起來看,改為“熱因熱用”、“寒因寒用”,今從之。 塞因塞用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反治法之一。指用補益藥治阻塞假象的方法。例如患者胸脘痞滿,時脹時減,喜用手按摩,得熱就感到舒服,食慾不振,有時嘔吐,同時有舌質淡、脈虛大,就知道這種痞悶並非實證,而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可用六君子湯去甘草(黨參、白朮、 茯苓、半夏、陳皮)治療。 通因通用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藥治通利病症的方法。例如飲食積滯在內,胸脘痞悶,腹中脹痛,不思飲食,大使泄 瀉,須攻逐積滯,可用枳實導滯丸(枳實、大黃、黃苓、黃連、神麴、白朮、茯苓、澤瀉)治療。 上病下取《素問.五常政大論》:「病在上、取之下。」疾病的症狀表現在上部,用針刺下部的穴位。仞如:失眠可針刺足三里:頭暈目眩可刺 足部的太沖。疾病的症狀表現在上部,用藥物從下部治療。例如:病人頭目眩暈,耳鳴,自覺眼中如爆發火花,苔黃,脈洪數,用酒蒸 大黃適量輕瀉。 下病上取《素問.五常政大論》,「病在下,取之上」。疾病的症狀表現在下部,用針刺上部的穴位。例如:脫肛可刺頭部的百會穴。疾病的 症狀表現在下部,用藥物從上部治療。例如:小便不利,由於肺燥不 能行水,咽乾,煩渴欲飲,呼吸短促,舌苔薄黃,脈數,用清肺飲( 桑白皮、麥冬、茯苓、黃芩、木通、車前)從上焦治療。 陽病治陰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患陽熱盛的病,損傷了陰津,治療應滋陰。例如:溫病日久末癒,身熱面赤,口乾舌燥,甚則齒黑唇裂,手足心熱超過手足背熱,脈虛大,用甘潤滋陰之劑,宜用加減復脈 湯(炙甘草、乾地黃、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疾病的症狀在 陽經,而針刺陰經。例如:足陽明胃經有病變而嘔吐,可刺內關(手 厥陰心包經穴)、太沖(足厥陰肝經穴)。 陰病治陽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患陰寒盛的病,損傷了陽氣,治療應扶陽。例如:水腫的陰水,其腫常先見於下身,多身涼不渴,氣色 枯白,語言低怯,手足不溫,小便清白,大便稀薄,脈沉遲,用溫陽 腎脾、行氣利水之劑治療,可用實脾飲(厚朴、白朮、木瓜、木香、 草果仁、大腹皮、附子、白茯苓、乾薑、甘草)。 疾病的症狀在陰經,而針刺陽經。例如,手太陰肺經有病變而感冒咳嗽,可刺大杼、 風門(足太陽膀脫經穴)。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用苦寒藥治熱證,但熱反而 嚴重,這不是有餘的熱證,而是腎陰(真陰)不足的虛熱,所以應該滋補腎陰。參見“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條。 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用辛熱藥治寒證,但寒反而 更嚴重,這不是屬於外感寒邪的寒證,而是腎陽(真陽) 不足的虛寒,所以應該溫補腎陽。參見“益火之原,以消 陰翳”條。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唐、王冰對於“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注語。後又簡 稱為“壯水制陽”、“滋水制火”、“滋陰涵陽”。是用滋陰壯水之袪,以抑制亢陽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涼藥治 療熱證而不見效或反而嚴重時,那麼,這種熱證就是陰虛陽亢的性質,屑於腎陰虛,應該滋腎陰。例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症見頭暈目眩、腰酸足軟、咽燥、骨蒸酸痛等,可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 苓、丹皮)治療。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是唐、王冰對於“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注語。後人簡 稱為“益火消陰”、“扶陽退陰”。用扶陽益火之法,以 消退陰盛的意思。假如用溫熱藥治療寒證而不見效反而嚴 重時,那麼,這種寒證就是屬於陽虛陰盛,屬於腎陽虛, 所以應該補腎陽(命門真火)。例如,腎陽不足,出現腰 痛腳弱,下半身常有冷感、陽萎、精冷等症,可用八味地 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熟附 子、肉桂)治療。 實則瀉之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證屬於實的,用去邪氣的瀉法治療。須用瀉法的實證,如燥屎、痰飲、瘀血、食滯、寒積等,選用寒下、潤 下、袪除痰飲、袪瘀、消導、溫下等治療方法均是。參閱“下法”、 “袪痰”、“袪瘀”、“消導”等條。 虛則補之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證屬於虛的,用補法治療。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不同,補法也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不 同的方法。參見“補法”各條。 熱者寒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證屬於熱的,用寒涼性藥物治療。熱證 有表熱、裏熱、虛熱、實熱等不同。實熱屬於表的,用“辛涼解表” 透邪;屬於裏的用“清法”;虛熱用“滋陰”以退熱或“甘溫除大熱 ”等法。 寒者熱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證屬於寒的,用溫熱性藥物治療。寒證 有表寒,裏寒等不同。治表寒用“辛溫解表”或其它溫散表寒等方法 ;治裏寒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等方法。 客者除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外來邪氣的,以藥物等袪除之。“客 ”指外來邪氣。外邪有風、寒、暑、濕、燥、火、飲食積滯及疫癘之 邪等,治法有“袪風”、“袪寒”、“清暑”、“袪濕”、“潤燥”、“清火”、“消導”等法。疫癘之邪侵襲而發病,病情比較複雜,須按照具體情況處理,但驅邪的目的是同樣的。 逸者行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逸,是氣血逆亂:行,是調理氣血,使 之恢復正常。例如:肝氣橫逆,兩協竄痛,須用“疏肝”法行散,則 脅痛自止。又如婦女下腹脹痛拒按,經血色紫黑有塊,苔灰暗,脈澀 等血瘀下焦之證,宜用“袪瘀”法以行之,瘀血去而經痛自止。 留者攻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病邪留滯於體內,要用藥攻逐它。氣、血、痰、水等都能留滯。氣滯須“行氣”,血滯而瘀須“袪瘀活血”,痰飲滯留必須“滌痰”,水留於內應予“逐水”法。 燥者濡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津液枯燥的,可用滋潤藥。但燥有內燥、外燥的不同。例如燥熱傷肺胃津液,屬於內燥,用“養陰潤燥”法 ;外感燥熱傷肺,屬於外燥,用“輕宣潤肺”法。 急者緩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急,是拘急之證;緩,是使拘急之證緩解。例如:有的因為寒邪侵襲,筋脈拘急,須用“溫經散寒”法;有 的是熱邪侵襲,“熱極生風”,手足抽搐,須用“瀉火熄風”法。 散者收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散,是不固不收的證候;收,是收攝固 澀的作用。例如心血虧損,以致心神浮越、心悸易驚,這是心氣不固,當“養血安神”,以收攝心氣。又如久咳多汗易汗,這是肺氣不固,可用“斂肺止咳”法,以固肺氣而止咳止汗。或遺精滑泄,日久不 癒,這是腎氣不固,可用“固腎澀精”之劑,腎氣固則遺泄自止。 勞者溫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虛勞病氣虛的,使用溫補藥調養。例如 中氣不足,因而身熱有汗,渴喜熱飲,少氣,不想說話,舌嫩色淡, 脈虛大,須用“甘溫除大熱”法。 堅者削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堅指有堅實的癥積,應當用藥攻削它。 例如瘀血阻滯,腹中產生積塊,推之不移,須“破瘀消癥”藥,逐漸 攻削,使之消失。 結者散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結聚之證,應當消散。例如:濁痰結成瘰歷,經久不消,須用“軟堅散結”法。 下者舉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下是下陷,舉是升舉。中氣下陷的,應 當用補中藥升提。例如:中氣虛而下陷,以致脫肛日久不癒,可以用 補中益氣藥升舉中氣,於是脫肛可收。參見“補氣”、“升提中氣” 條。 高者抑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高,指向上沖逆的證候;抑,是降抑的 作用。例如肺氣上逆,咳嗽哮喘,痰多氣急,用“降逆下氣”法。 驚者平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驚,是心神慌亂而不安寧;平,是指用鎮靜藥。適用於兩種情況:一是氣血上逆,出現有餘的病症,例如癲 狂病患者躁擾不寧,當用鎮靜劑中的“重鎮安神”法;一是心血虧損,出現不足的病候,患者心悸易驚,當用鎮靜劑中的“養血安神”法。 微者逆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微,指病證明顯而較輕,如熱證、寒證,只須針對病情,採用“逆治”的“正治法”即可。 甚者從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甚,是指複雜難以辨認而嚴重之證。如 熱極似寒(內真熱而外假寒),或寒極似熱(內真寒而外假熱),應 順從假寒,假熱的假象,採用一股稱為“從治”的“反治法”。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語出《素問.標本病傳論》。間,指病勢緩而較輕,且症 狀較多;并行,指參用主藥、佐藥的方劑。如咳嗽日久, 痰白而多,容易咳出,胸悶噁心,大便不實,舌苔白滑而 膩,當用具備主藥、佐藥的“燥濕化痰”法。甚,指病勢 危急嚴重而症狀較少;獨行,指專一有力的方劑,用以挽 救。如突然出血不止,面色[白光]白,氣短脈微,陽氣欲 脫,須用專一有力的獨參湯。 因其輕而揚之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輕,是病邪浮淺,病位在表;揚,是順病勢向外發泄。意思是病邪浮淺的表證,可以用向外發泄 的“解表法”從汗解除。 因其重而減之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重,指病在裏,病邪內結;減, 指用瀉下或其它攻削的方法治療。例如腹中瘀血結塊,當用“破 血消癥”藥攻削,使它逐漸消除。 因其衰而彰之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衰,是病邪將盡而正氣未恢復;彰,是扶助正氣,使正氣旺盛而病邪盡去。例如水腫病用逐水藥 後,腫勢大體消退,可改用溫陽健脾,如胃苓湯(蒼尤、厚朴、 陳皮、甘草、桂枝、白朮、豬苓、茯苓、澤瀉),以加強脾的運 化水濕功能,消除餘腫。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意指由於中氣虛而產生的形 體虛弱,須用溫氣藥補養中氣,則脾能健運,營養增加,使肌肉形體逐漸豐滿。參見“健脾”條。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不足,指人體的精髓虧虛,當補之以厚味,使精髓逐漸充實;厚味,指富於營養的動 植物食品,也指味厚的藥物,如熟地,肉蓯蓉,鹿角膠等藥。 其高者因而越之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高,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 位。凡停留在這些部位的痰涎食積等有害異物,可用“吐法” 把它消除。 其下者引而竭之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下,是指在下的病邪;引,指 用通利二便的方法,使病邪從下而出。參見“下法”、“利濕 ”條。 中滿者瀉之於內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滿,指氣阻滯於內而胸腹脹滿;瀉,是指調利其氣,使脹悶消失。例如氣與痰濕阻滯中脘,胸腹脹滿,可用“和胃理氣”法。或飲食積滯而引起脘腹脹 痛,可採用“消導”之劑。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語出《靈樞.營衛生會篇》。奪,是失的意思。血和 汗同出一源,所以已經失血的,不能再發其汗;已經發汗的,不能再去其血。如果血液損失而又發汗,汗 液耗損而又去其血,汗血兩失,會加重病情,所以古人認為這是錯誤的治療手段。 熱無犯熱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意思是如果沒有寒證,那麼在炎熱的夏天,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發生變證。但如果是表寒 證,須用屬於熱藥一類的辛溫發表藥,就不在此例。不過夏日用辛溫 發表,對於方藥須有選擇,劑量必須斟酌。 寒無犯寒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意思是如果沒有熱證,在寒冷的冬天 就不要隨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發生變證。但如果是裏有實熱結 滯,須用寒涼的攻下藥,就不在此例。不週冬日用寒涼攻下,對於方 藥應有選擇,劑量也宜斟酌。 發表不遠熱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遠,在這裏是避忌的意思。風寒在 表,非辛溫藥不能散,所以發表藥不避忌溫熱藥(參見“辛溫解表 ”條)。但風熱在表也有用辛溫藥的,不過配伍不同,如外感風熱,肺氣壅寒,咳嗽氣急,用麻杏石甘湯,麻黃辛溫,石膏甘辛寒, 合用而成為辛涼解表劑。參見“辛涼解表”條。 攻裏不遠寒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遠,在這裏是避忌的意思。熱積於 裏,非寒下藥不能消除,所以攻裏不避忌寒藥(參見“寒下”條)。但腹中寒而大便寒秘,也有用寒下藥的,但配伍不同,如大便寒 秘用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大黃苦寒、附子大辛大熱,細辛辛溫,合用而成為“溫下”劑。 無犯胃氣胃氣是胃的功能的體現。胃的接受、盛納水谷,和腐熟(初步消化) 水谷,都是胃氣的作用。其他臟腑必須獲得水谷的精氣,才能維持其 功能。所以前人曾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說,在處 方用藥時,必須注意到不要損害胃氣。例如用苦寒藥或瀉下藥過度, 能損害胃氣,使用時必須掌握分寸。但這是一般的原則,如果病邪足 以損害胃氣,必須使用苦寒藥或瀉下藥時,那也應當放手使用,正是 為了保護胃氣。 木鬱達之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鬱,是指肝氣鬱結而致病;達,是使之暢達。例如肝氣鬱結,兩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嘔吐酸水, 食慾不振,腹痛腹瀉,須用“疏肝”法治療。 火鬱發之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火鬱,是指熱邪伏於體內;發,是因 勢利導、發泄之意。例如溫病當邪熱已到氣分,出現身熱不惡寒、心 煩口渴、舌苔黃等症,但衛分又閉而無汗,必須用辛涼透達藥,使病 人微汗,則氣分的熱邪可以向外透散(參見“泄衛透熱”條),又如 心火上炎,口糜舌爛,心移熱於小腸,小便色赤而淋瀝疼痛,則須瀉 心和小腸的火,用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葉)導火下泄。 金鬱泄之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金鬱,是指肺氣不利;泄,是使之宣通。如因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以致咳嗽氣喘而水腫,則須用“ 宣通水道”法。如因風寒襲肺,肺氣不利,出現鼻寒、喉癢、咳嗽、 痰多、苔薄白等症,須用“宣肺化痰”法。 土鬱奪之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土鬱,是指濕邪鬱阻中焦;奪,是指袪濕而不使滯留。例如濕熱鬱於中焦,腹痛腹脹,大便稀薄而熱臭, 舌苔黃膩,用“苦寒燥濕”法;或寒濕鬱於中焦,胸悶、噁心、嘔吐、腹脹、大便清稀、舌苔白膩,用“苦溫化濕”法。 水鬱折之語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水鬱,是指水氣鬱滯於內;折,是調節制約之意。調節制約的根本在於腎。與腎有關的水氣鬱滯,例如腎 陽衰微,症見顏色蒼白,頭暈眼花,腰部酸痛,四肢發冷,小便短少,浮腫自頭面開始,延及下半身,長期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 苔薄白、脈沉細而弱,可用“溫腎利水”法;或肝腎陰虛,症見輕度 浮腫,頭暈,面紅升火,眼花耳鳴,腰腳酸痛,咽乾,夜間睡眠較差,尿少色黃,舌紅苔少,脈弦細,須用“滋養肝腎”法。此外,如“ 汗法”、“逐水法”、“利小便法”等,也屬於“水鬱折之”的範圍。 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語出《難經.六十九難》。是利用五行相生,子母關係的學說,把五行「木、火、土、金、水」配合「肝、心、脾、肺、腎」,從五行、五臟的子母關係,說明一部分的治病法則,有補母、瀉子兩種。 補母:例如腎水生肝木,腎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現肝木虛弱證,不直接補肝,而補生肝的腎。如肝有 虛火證,失眠煩躁,嘈雜容易飢餓,頭面烘熱,脈弦細而數,重按無力,治療宜滋補腎水以消肝的虛火, 用六味地黃丸(見“壯水制火”條)。針灸方面:所 有虛火,就針刺“曲泉穴”,用補法。“曲泉”是肝 的合穴,合者水,水者腎“。 瀉子:例如肝木生心火,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現肝實證,不直接瀉肝,而瀉肝木所生的心火。 如肝有實火證,頭痛眩暈,耳鳴,急躁易怒,面紅目 赤,脅肋灼痛,小便黃赤,口苦,大便秘結,苔黃, 脈弦數,可用瀉心法(參見“瀉心”條)。針灸方面 :肝有實火,就剌“行間”穴,用瀉法。“行間”是 肝的榮穴,榮者火,火者心。這些治法,是臟腑病變 的間接治療。 八法見清.程鐘齡《醫學心悟.醫門八法》。程氏把藥物治病的作用,歸納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但八法的實際運用,早在張仲景 《傷寒論》中已經賅備。 三法指汗、吐、下三法。金.張子和《儒門事親》認為汗、吐、下三法可以包括其也治法。他認為使涎液流出,用[口畜]暗鼻藥引嚏,用點眼藥催淚, 凡是作用向上的都屬於吐法。又如灸、蒸、熏、洗滌、熨、烙、針刺、砭 刺、按摩,凡具有解表作用的都屬於汗法。催生、下乳汁,攻伐癥積、逐 水. 通經行血、降氣,凡作用向下的都屬於下法。張子和這種說法,僅是 一家的主張。實際上,汗、吐、下三法不能包活八法中的其他五法。 汗法(發汗法)服用有發汗作用的藥物,通過發汗,解除表邪。汗法有退撓、 透疹、消水腫、去風濕等作用,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及具有表 證的癰腫、麻疹、水腫早期(上半身腫較顯著)等。發汗解表 以汗出邪去為合適,發汗太過能損傷津液,甚至大汗不止,引 起虛脫。凡心力衰弱、吐瀉失水、出血、津液虧損的都禁用。 如果體質虛弱而確有需要發汗解表時,應配合益氣、滋陰等藥 同用。 解表即汗法。汗法能解除在表之邪,故稱。 辛溫解表指使用藥物性味辛溫、發汗力強的方法治療表證。本法適用於怕冷重而發熱較輕、身體疼痛無汗的風寒表證,水腫早期上半身腫較顯著, 或兼怕風發熱的風濕在表的骨節疼痛,外感風寒兼發哮喘等症。夏季 天氣炎熱,容易出汗,辛溫解表法宜慎用。通用的辛溫解表方,如香 蘇飲(香附、蘇葉、陳皮、甘草、生芷、蔥白),適用於四時感冒的 風寒表證,或兼胸脅滿悶,噯氣惡食。辛溫與辛涼同用,仍屬辛溫解 表方的,如蔥豉湯(蔥白、淡豆豉),適用於感冒風寒的輕證。 辛涼解表指使用藥物性味辛涼、發汗力弱但有退熱作用的方法治療表證。本法適用於怕冷輕微、發熱較重或有汗的風熱表證,麻疹初期疹未透出等 症。如果風寒表證誤用辛涼解表,可使病情加重或拖延。常用的辛涼 平劑,治風熱表證的銀翹散(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竹葉、生 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其中荊芥穗辛溫,但與多數辛涼 清熱藥同用,本方仍是辛涼解表方。辛涼解表也有配伍峻烈的辛溫藥 的,如麻杏石甘湯的麻黃辛溫,石膏甘辛寒,二者相配,能宣泄肺熱,加杏仁、甘草,合成辛涼宣泄之劑,適用於外感風熱,肺氣壅寒, 出現咳嗽氣急、鼻煽、口渴、高熱、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等症。 解肌是治療外感證初起有汗的方法。辛溫解肌的如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適用於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脈浮弱、苔 白滑、不渴飲等症。辛涼解肌的如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石膏),適用於身熱重而惡寒微、微汗、口 渴、苔薄黃、脈浮數等症。服藥後不必多蓋衣被,使病人遍身稍稍出汗而 解。 疏表即疏解表邪。外感的表證較輕的(包活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使用發表作用較弱的解表藥(辛溫的如紫蘇葉、荊芥、防風等;辛涼的,如薄荷、 桑葉、葛根等),不一定引起出汗即能解除表證。 疏風即疏散風邪。治療外感風邪,使用善於袪風的藥物。風寒表證用防風、白芷、高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症骨節疼痛用羌活、桂枝等。 透疹凡出疹子的病,在應出而末出或疹子出而不暢之時,採用辛涼解表一類的治法,使它順利出疹,不致發生變證,叫做“透疹”。 透斑(化斑)熱性病裹熱盛,斑點隱隱有向外透達的趨勢時,採用清熱,涼血的治法(如用化斑湯: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參、犀角、白 粳米等),使斑點向外透達,以袪除病邪。這種治法原來稱為“化斑”。至於“涼血化斑”,係在化斑湯中加丹皮、生地、大青 葉、金銀花、去甘草、粳米適用於發斑兼有吐血、衄血等血熱較重之證。 透邪(達邪)熱性病初起出現風熱表證(發熱、微惡寒或不惡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口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等症),採用辛涼解表一類治 法,使病邪往外透達。 透表即透邪、透疹一類治法。 透風於熱外見清、葉桂《溫熱論》。是治療風溫病外有風邪、內有裡熱的方法。風溫病表有風邪,又有裡熱,使用辛涼解表法透達風邪,可使裡 熱勢孤,然後再清裡熱,就容易收效(按:以後在溫病治療上發展為解表清裡同用)。 辛開苦泄(開泄)用辛味藥發散表邪,用苦味藥清泄裡熱。例如病人微惡寒,身熱,頭痛,汗少,口渴,咽痛,舌苔黃,脈浮數,用桑葉,菊花,蔓荊子等辛涼發散表邪,用連翹、大青葉、山豆根等清泄裡熱。用辛味藥開通胸脘的痰濕,用苦味藥治胸脘的濕熱。兩者合用,治療胸脘因痰濕熱阻滯而痞悶脹滿, 噁心嘔吐等症,辛味藥如厚朴、枳殼、薑半夏,橘皮等;苦 味藥如黃連,黃苓等(後一法又稱“辛開苦降”)。 透泄用辛涼解表藥透邪,用苦味藥泄裡熱。參見“辛開苦泄”法。 調和營衛是糾正營衛矢和、解除風邪的方法。風邪自表而入,可引起營衛失和,其表現為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脈浮弱、苔白滑、口不 渴等症。使用桂枝湯,可以糾正這種營衛失和的狀態。方中主藥桂枝 解肌袪風,使風邪從衛外泄;輔藥芍藥斂陰和營,佐以生薑、大棗, 協助桂、芍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全力合成調和營衛的作用,以 解除風邪。 開鬼門語出《素問.湯液醪醴論》。鬼(同魄)門,指汗孔。開鬼門,就是發汗法。 輕清疏解由藥力較輕的解表藥與治咳化痰藥組成,適用於傷風煩微痛、鼻塞、咳嗽等症。常用藥物有:薄荷、牛旁子、桔梗、苦杏仁、橘皮等。 養陰解表(滋陰解表)由養陰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素體陰虛,感受外邪,出現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 口渴咽乾,舌赤脈數等症。可用加減葳蕤湯(生玉竹、白薇、生蔥白、豆豉、薄荷、桔梗、炙甘草、紅棗)去紅棗。 益氣解表(補氣解表)由補氣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氣虛感冒,出現頭痛惡寒 發熱,咳嗽唾痰、鼻涕粘稠,胸膈滿悶,脈弱無汗等症。用參蘇飲(黨參、蘇葉、葛根、前胡、薑半夏、陳皮、桔梗、茯苓、木香、枳殼、甘草)。 助陽解表由助陽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陽氣虛的外感症,出現頭痛、惡寒重、 發熱輕、無汗、手足不溫、喜蓋衣被、精神衰倦、嗜睡、面色蒼白、 說話的聲音低微、脈沉無力、舌苔淡白等症。用再造散(黃茂、黨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芍藥、 紅棗)。 養血解表由養血藥與解表藥組成,治療陰血虧虛(病後血虛或失血後血虛)的 感冒,出現頭痛、身熱、微惡寒、無汗等症,用蔥白七味飲(蔥白連 根、豆豉、葛根、生薑、生麥冬、乾地黃、甘瀾水)。 化飲解表由溫化水飲藥與辛溫解表藥組成,治療表有風寒,內有水飲之症,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舌苔滑潤、口不渴、脈浮 緊。用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細辛、乾薑、甘草、薑半夏、五味子)。 表裡雙解把解表藥和攻下藥(或清裡藥)等一同使用,稱為“表裡雙解”。既有表證,又有裡證的,單解表則裡證不去,單治裡則外邪不解,甚至 內陷,所以要用表裡雙解。表裡雙解可分為兩大類:治外有表邪、裡有實積。例如:病人惡寒發熱,腹部脹痛,胸部痞悶、作嘔、大便 不通、服浮滑。用厚朴七物湯(厚朴、甘草、大黃、枳實、桂枝、大棗、生薑),以其中的桂枝湯去芍藥解表,以其中的厚朴三物湯(厚朴、枳實、大黃)治裡。治裡熱已盛,兼有表證。例如,病人高熱無汗,身體拘急,面紅目赤,鼻乾口渴,煩躁,不能熟睡,說胡話, 出鼻血,舌乾燥,脈洪數。用三黃石膏湯(石膏、黃芩、黃連、黃柏、麻黃、淡豆豉、梔子、生薑、大棗、細茶),以麻黃、淡豆豉解表,以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清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