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生平】
【佚事】
王叔和学识渊博,为人诚实,性格沉静。他潜心研究医学,洞识养身之道,精于切脉诊病,并做到了当时的太医令(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他平生雅好著述,在
在王叔和生活的时期,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
第二大贡献,就是王叔和著成了《脉经》,这是继《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可谓丰功伟绩。在对中医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先要遵古、博古、习古以继承前学,才能知新、用新、创新以发扬医理,这才是学习中医学,宏扬中医事业的正道。
【学术成就】
王叔和不但是一位精通脉学的医家,也是一位相当重视针灸学的著名医家,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脉经》虽以论脉学著称,但其中也有较多篇幅用来阐述针灸学的内容。书中对
(1)倡导针灸务先切脉。王氏认为:在进行针灸治疗以前,必须进行诊断,而诊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切脉。《脉经》中的诊疗特点是将切脉与脏腑经络辨证密切结合等,以脉象为先导,然后论述证候或症状,最后决定针灸治则及方法。
(2)临证时主张针、灸、药结合。王叔和的《脉经》中,常可见针刺、
(3)补充了俞募穴理论。《内经》、《难经》中已经出现了“俞”、“募”穴的名称。但《内经》中只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对于六腑之背俞穴仅提出“六府之俞各穴”,并未列出穴名和位置;《难经》中也仅仅提到了“五脏募在阴而俞在阳”。《脉经》中则明确了五脏六腑中的十个募穴和十个俞穴的名称及有关定位,大大丰富了俞募穴的内容,使俞募穴理论向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方向发展,距六脏六腑十二俞募穴的完整理论已经近在咫尺。
(4)发挥了五输穴与俞募穴的协同作用。《脉经》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倡导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以发挥五输穴与俞募穴的协同治疗作用。如在《脉经》卷六,王氏将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治疗神志病,确实是一种较为鲜见的独特方法,拓宽了配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