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如今,石学敏已经从医55周年,80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他博览群书,集众家之长,汇中外之萃,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医55年多来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
科研方面,在石学敏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今共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在国家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其中《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划时代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深受欢迎,已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以调节“脑神”为轴心,创建治疗中医脑病的新法则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叶,石学敏被国家选中参加“高级针灸研修班”,亲身跟随国家顶级
对中医学“神”的概念,石学敏领悟深刻、条理清晰,对“调神法”的临床应用则发挥至极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症、锥体外系病变等高级
“调神法”已在全国各地、世界100多国家及地区得到推广应用。石学敏及其团队和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针灸临床科研合作,和德国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治疗,均收效显著,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尤其是“醒脑开窍”治中风病已得到国内外业界同行、专家的认同,得到广泛的推广。199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重大科研成果推广项目,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
大量基础实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石学敏“脑神论”的观点具备科学的根据。新的中医脑病理论逐渐完善,更多的中医脑病治疗法则相继诞生,为祖国医学治疗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同时,还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I、II级预防中,亦有非常重要的功效。
创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完善国际“卒中单元”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新模式,即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每一种独立存在的办法(如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语言障碍矫治、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都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重新组合成一种和谐、紧密、综合、全方位的治疗系统。
“石氏中风单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创建50余年,对脑卒中及机理研究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世界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及研究基地。石学敏依据中医学理论,采用国际公认的诊疗标准,针对脑卒中病的病因病机特点,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
寻找手法量学规律,为治疗标准化奠定基础
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程序,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而难被西方主流医学所认同。
石学敏从针灸治疗学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的10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50多年来,石学敏不仅研制成功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两种药,还研制了中风丸、脑血栓丸、醒脑治瘫胶囊、针洗I号、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化瘀通脉汤剂等多种院内制剂。针药并用已经成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丹芪偏瘫胶囊不仅在中国畅销,并在新加坡上市。
全方位发展,打造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
上世纪70年代初,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重建初始,石学敏在院内就提出“两个十”的学科蓝图及“三个一”的学科目标:“10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10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把我们的成果推向全国。最终我们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
针灸学科在石学敏率领下,一步一个脚印,按既定的方针、目标,历经40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完成,使天津针灸成为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逆境崛起,坚持不懈。上世纪70年代石学敏重新组建针灸学科时,国家正处于左倾思潮的洪流之中。石学敏作为学科带头人顶住逆流,提倡“学知识,抓技术”,培养一支针灸精英队伍。他要求青年医生每天工作12小时,业务学习4小时,不论中医、西医、基础医学、社会科学,只要对针灸学科发展有意义的知识技术,都得认真学习。仅仅数年,一支知识宽泛、技术精湛的针灸精英队伍已具雏形。
顺境腾飞,大展宏图。1981年,石学敏领衔的针刺治疗中风病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和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双双获得原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针灸学科受到国家和行业内的瞩目。1985年之后针灸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开展临床研究。1989年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1991年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6年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1990年后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学科引进边缘学科人才,向基础研究进军,力求探讨针灸治疗机理,从临床走向基础,从经验走向理论,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2002年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授予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9年又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风病基地,目前正在投资建设。2011年成为教育部“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学科已经形成具有206余名医技人员、800张住院病床、36个门诊诊室,日门诊量达1500~3000人次的大型科室,是具备临床、教学、临床科研、基础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专业普及、对外医疗等多方位、多学科、多功能的学术团体,是名副其实的针灸学科“航空母舰”。
用针灸敲开国际医学界的大门,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1968年石学敏在国外工作时,运用针灸治疗开创了中国医疗队的崭新局面,赢得了国际医疗界的尊重,他用针灸敲开了国际医学界的大门。
石学敏重建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针灸科以来,就把针灸走出国门,为全人类医疗
德国授予石学敏传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名誉。在受聘之时,研究院广场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石学敏不仅感受到作为一名学者专家的尊严,更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骄傲。在德国,他与夏洛蒂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与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抑郁症的治疗。
石学敏学识广博,临床技艺高超,多次接受外交部、原卫生部的指派赴国外为其政府首脑、高层官员治疗。因此,石学敏被外交部与原卫生部表彰为“针灸外交”。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石学敏“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1989年开始石学敏作为大会主席,共举办了13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暨中医学术交流大会”。参加会议的外国学者涉及40多国家及地区,达3000余人次,发表论文千余篇。
石学敏认为,古老的中医药、针灸医疗奥秘万千,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传统医疗,是中医药、针灸学科的发展之路。中医药、针灸学科不能永远停留在宏观总结、临床统计,必须将中医药、针灸学科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他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京都大学、德国墨尼黑大学、法国Geneset研究所等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的科研,取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中医药、针灸的国际间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