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1.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之脉荣于面,《伤寒论》谓阳明病,面缘缘正赤,火盛必克金,故目白睛亦赤也。语声重浊,金受火刑,而音不清也。呼吸俱粗,谓鼻息来去俱粗,其粗也平等,方是实证,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则非阳明实证,当细辨之。粗则喘之渐也。大便闭,阳明实也。小便涩,火腑不通,而阴气不化也。口燥渴,火烁津也。舌苔老黄,肺受胃浊,气不化津也(按《灵枢》论诸脏温病,独肺温病有舌苔之明文,余则无有。可见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肺气不化而然)。甚则黑者,黑水色也,火极而似水也,又水胜火。大凡
或问:子言温病以手经主治,力辟用足经药之非,今亦阳明证者何?阳明特非足经乎?曰阳明如市,胃为十二经之海,土者万物之所归也。诸病未有不过此者,前人云,「伤寒传足不传手,」误也,一人不能分为两截,总之伤寒由毛窍而溪,溪肉之分,理之小者由溪而谷,谷肉之分,理之大者,由谷而孙络,孙络络之至细者,由孙络而大络,由大络而经,此经即太阳经也。始太阳,终厥阴。伤寒以足经为主,未始不关手经也。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但初受之时,断不可以辛温发其阳耳。盖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彼此对勘,自可了然于心目中矣。
〔大承气汤方〕
大黄〔六钱〕、
水八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三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一杯,再不知,再服。
〔方论〕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承气者,承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非有一毫私智穿凿于其间也。故汤名承气,学者若真能透澈此义,则施用承气,自无弊窦。大黄荡涤热结,芒硝入阴软坚,枳实开幽门之不通,厚朴泻中宫之实满(厚朴分量不似《伤寒论》中重用者,治温与治寒不同,畏其燥也)。曰大承气者,合四药而观之,可谓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故曰大也。非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若去入阴之芒硝,则云小矣。去枳朴之攻气结,加
2.阳明温
脉促,谓数而时止,如趋者过急,忽一蹶然,其势甚急,故以辛凉透表重剂,逐邪外出则愈。
〔减味竹叶石膏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竹叶〔五钱〕、石膏〔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一时服一杯,约三时令尽。
3.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以阳明温病发端者,指首条所列阳明证而言也,后凡言阳明温病者仿此。诸证悉有,以非下不可,微则未至十分亢害。但以小承气通和胃气则愈,无庸芒硝之软坚也。
4.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汗多,津液散而大便结,苔见干黄,谵语因结粪而然,故宜承气。
5.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
无汗而小便不利,则大便未定成硬,谵语之不因燥屎可知。不因燥屎而谵语者,犹系心包络证也。故先与牛黄丸以开内窍,服牛黄丸内窍开,大便当下;盖牛黄丸亦有下大便之功能。其仍然不下者,无汗,则外不通,大小便俱闭,则内不通,邪之深结于阴可知,故取芒硝之咸寒,大黄甘草之甘苦寒,不取枳朴之辛燥也。伤寒之谵语,舍燥屎无他证,一则寒邪不兼秽浊,二则由太阳而阳明。温病谵语,有因燥屎,有因邪陷心包,一则温多兼秽,二则自上焦心肺而来,学者常须察识,不可岐路亡羊也。
6.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此一条须细辨其的似火极似水,热极而厥之证,方可用之。全在目赤,小便赤,腹满坚,喜凉饮定之。
7.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热结旁流,非气之不通,不用枳朴。独取芒硝人阴,以解热结。反以甘草缓芒硝急趋之性,使之留中解结,不然,结不下而水独行,徒使药性伤人也。吴又可用大承气汤者非是。
8.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金匮》谓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阳明实热之哕,下之里气得通则止,但其兼证之轻重,难以预料,故但云下之而不定方,以俟临证者自为采取耳。再按中焦实证之哕,哕必连声紧促者,胃气大实,逼迫肺气,不得下降,两相攻击而然。若或断或续,乃下焦冲虚之哕,其哕之来路也远,故其声断续也,治属下焦。
9.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下利谵语,柯氏谓肠虚胃实,故取大黄之濡胃,无庸芒硝之润肠。本论有脉实、脉滑疾、脉不实之辨,恐心包络之谵语,而误以承气下之也,仍主芳香开窍法。
〔小承气汤方〕苦辛通法重剂。
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一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宿粪,止后服,不知,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热淫于内,治以碱寒,佐以甘苦法。
大黄〔三钱〕、芒硝〔五钱〕、生甘草〔二钱〕。
10.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三焦俱急,谓上焦未清,已入中焦,阳明大热大渴,脉躁苔焦,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不下则阴液立见消亡,下则引上焦余邪陷入,恐成结胸之证。故以小陷胸合承气汤,涤三焦之邪,一齐俱出,此因病急,故方亦急也。然非审定是证,不可用是方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方〕苦辛寒法。
生大黄〔五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一杯,得快利,止后服,不便,再服。
11.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此方所以代吴又可承气养荣汤法也。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与前医误伤津液,不大便,半虚半实之证,专以此法救之,无不应手而效。
征按:二十年来,予以此法救温病体虚之当下者,取效屡矣,颇以为独得之奇,而不知鞠通之有是方也,所见略同。
〔增液汤方〕碱寒苦甘法。
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