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证号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编者按 自古以来,中医医术可谓汗牛充栋,而现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和查找资料都更方便了,但中医名医/明医却越来越少。原因很多,但可能脱离经典会是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呢?王伟医生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读经典的体会~
为什么学经典?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三个W,即WHY为什么做这件事。
WHAT这件事究竟是什么,HOW如何做这件事。关于学习经典的三个W,我们一个一个的聊。
首先是第一个WHY——我们为什么学习中医经典。
可能有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的说: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必须学习中医经典。这句话其实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为了未来成为别人尊敬的名医,我们必须放弃现在的享乐,痛下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不分昼夜的学习中医经典,甚至对自己再残忍点的成篇背诵《黄帝内经》。
基于这种强大的理念,我见到医学院多数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整日忧心重重,古板认真,不苟言笑,衣着朴素。。。这就像是一场赌注,以现在的快乐为赌资,押注于未来成为名医。在这个赌局中注定只有小部分人成为名医,无论你是否能够在未来赢得赌注,你已经输掉了青春。
我个人观点:读中医经典,只有一个理由,我们享受读经典的过程,享受读经典的当下带给我们的快乐。这个快乐包含两种:恬淡之乐与豁然开朗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所谓爱好,就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乐在其中,在别人眼里很枯燥很难的事,在爱好者心中却觉得高兴。读中医经典在别人眼里是枯燥的事,你只要静下心来与经典中讲的智慧认同,你就会乐在其中,因为经典传达给我们的快乐是永恒的不需要维系的恬淡的快乐。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世俗有太多的人认同于疯狂带来的快乐,吸毒、饮酒、玩网游等等带来的快乐不能持久,会让人迷失而疯狂。有一种快乐“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种快乐是经典里一直倡导的,最能形容这种快乐的状态就是“恬淡”,甘之若醴,甜而不腻。这种状态不依赖于外在,会让心灵松绑,气血畅通,这种快乐绵绵不绝。
我们生活在这个陌生的地球上,我们天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之心,追寻这份好奇会让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我们居住于天地之间,最大的好奇莫过于天地的运行规律,我们最关心的事莫过于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这两个规律详细的记录于经典《黄帝内经》中,我们越读经典,对天地与人体的规律越了解,越接近万物的本源“道”。我们读经典的过程中好奇心不断的被满足,又不断的有新的好奇心,内心也就越来越充实满足。这样我们越读越明白天地与人体的运行规律,越明白这个规律,就越能看清疾病的本源,治病疗效也就越高,因此会看病只是读经典的一个副产品。
不要以为保持内心的恬淡与获得天地智慧是无关联的两件事,内心越恬淡,读经典就越有感觉,读经典就越能提升自己,伴随着心越来越恬淡,经典中记载的天地智慧也就越来越容易获得。
我们一开始读经典,一定会感觉经典晦涩难懂,不要着急,越紧张越着急越读不懂,让心静一静,保持恬淡的状态再读,你会发现稍微好懂了一些,继续恬淡的读下去,如此良性循环,读经典将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快乐。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经典教给我们什么?
经典是慷慨的,无论你当下的水平如何,无论你读经典目的如何,都会从经典中得到启发。
很多中医爱好者从经典中得到了养生的方法,火神派从经典中得到了理论支撑,寒凉派从经典中也得到了理论支撑,滋阴派同样从经典中找到了理论支撑。从经典中读出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读经典当下的发心。
如果你想通过读经典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那读经典就会让你提出很多新奇的论点,让你与众不同;如果你读经典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喜欢读,并且想通过读经典来提升自己的医术,那收获一定超过你的想象。
对于刚开始读经典的人来说,经典教给我们的是无数个行之有效的方剂和针刺方法,这些方剂的疗效在对证准确的情况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我个人观点,经方的实战性要远远超过后世的方剂,对于刚上临床的医生,使用经方会让他大尝甜头,会有许多个疑难杂症运用经方一剂知数剂已。
这时随着临床时间久了这个甜头会变淡,慢慢的你会发现治得好的病很快搞定,治不好的病就总是没有突破。如果总是记得自己的成功案例,骄傲于自己的已经所得,医术就止步了,行医就成为了职业而失去了乐趣。如果能潜下心来,继续深入的读经典,那你会尝到持久的甘甜。
经典教给我们的远不止什么证处什么方,更重要的是经典教给我们一套思维方式。
我们习惯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方式,什么病怎么治是初学者常问的问题,我们习惯于一种病对应一个治法。
经典教给我们的是多维度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式认识疾病非常接近疾病的真相。
真正的治病不能见寒就用温法,见虚就用补法,见痰就化痰,见瘀血就活血化瘀。中医经典教给我们的这种多维度的思维方式,我很难用短短的一篇文章表达。
首先人得了疾病,疾病不是静止的,它不会乖乖的呆在那里等着你去治它,它会在某些诱因刺激或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经典称为传变。同样的病因,不同的体质病人会表现出甚至截然相反的病情。
服药也是,有的病人虽然是热证,服用寒凉药之后变的更热,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医生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医生通过读经典可以获得这种多维度的思维方式。
对于初学的中医,我们可以通过医生掌握方剂的优劣与经验的丰富来评价其水平,而对于高手,方剂和经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对疾病全面的认识,医生思维高度越高,对当下病人的病机掌握的更全面,治法与用方就越灵活,思维方式越接近经典的医生医疗水平就越高。
如何读经典?
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学习经典的目的:享受读经典,获得恬淡之乐。围绕此目的读经典的方法就很简单了,静下心来读就是了,没有任何的诀窍,唯一唯一唯一的诀窍就是静心。
每个人学习经典都希望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只要心静下来,慢慢享受着读经典的过程,自己就会默默的提升,这种提升短时间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却是提升自己医术的最佳捷径。小智之人贪图小利,不会做此傻事,不可读经。下面只说一下学经典需要注意和防备的小错误。
第一:不要看注解,这里的注解主要是指医理方面的注解,如果有文字方面的不懂,可以看文献学的相关知识。
很多人说我看了某某人注解的经典之后,感觉受益很多,懂了很多。静下心来看,这就是问题的所在。经典用最直白最简洁的文字传达了医道,而注解则是给你灌输很多与经典本意无关的知识,让你感觉读起来很充实,而实际懂的知识多了,反倒障碍了对经典的理解。
尤其是我们判断注解的好坏,往往是看这个注解是否看上去更合理,这样的注解是否新颖,是否更高深,这样的评判标准评判出的好的注家,都是文字玩的好,逻辑推理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注家,与真正的朴素而超级实用的经典理论相去十万八千里。
有很多师弟师妹经常拿出经典的一句话让我进行解释,如经常有人让我谈谈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只能说我没办法用比经典更多或更少的文字来解释,我所做的任何解释都是画蛇添足,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个字就是最好的解释。
第二,不要用力思考,我们读经典,要让经典的文字流通无滞的在心中流动
如果用力的思考,说明我们的思想于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停滞住。对经典的一句话或一个问题,我们越费力的思考,越不可能真正的理解经典的这一句话。
每一句话的出现都有其前后文的语境,离开理解整篇文字做作为前提,去理解一句话一定是片面的。我们对一句话理解不了,这反应的不单是这一句话我们不懂,更反应的是与这句话相关联的上下文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掌握。
这时候不要用力死扣这一句话,多读读这句话所在的篇章,多读读这一篇的前后几篇,慢慢的这一句话就自然会明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否则,我们对某一句话用力的思考,最后得出的自己满意或惊喜的答案,那都是自己想出来的,这样得出的答案越多,离经典的距离越远。
第三,调整心态
我越来越体会到对于一个中医,良好的心态越来越必不可少了。
中医的现状并不很乐观,这个事实必须尊重。一方面西医和科学人士全力的抨击。另一方面中医内部鱼龙混杂,靠中医这个行当谋名气与谋金钱的多,踏踏实实为百姓看病的少。
各种炫目的理论与传奇的经历多,拥有扎实基本功的少。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要始终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被大环境所同化,安心的学习经典。
生而为人难,既已为人生在中国难;生在中国能够接触中国古人的智慧学习中医难;能够学习中医而去除外面各种华丽的学说,去繁就简学习中医经典难;学习中医经典,不是从经典中索取,而是将自身奉献给经典,做道的载体,大难、大难。
为什么《黄帝内经》是经典?
学中医经典有两条路,一条是先读遍后世医书,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之后再读经典,这就是先读后世医书后经典的路;一条是先把经典读上几百遍,然后再读后世医书,这就是先经典后读后世医书之路。
我认为按这两种读法大部分人都走不通,因为以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任何一种能走通需要一个前提,就是经典所教授的知识与后世医书是难易之间的渐进过程,就是经典只是比后世医书难懂一些,知识量大一些,阐述问题深一些,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我要说的是经典与后世医书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这个本质的差异导致这两条路都走不通。
《内经》与后世医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内经》在讲道,后世在讲理。
道是天地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法则,百姓日用而不知,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体会到,而且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或改变;理是人大脑思考的产物,理的产生基于大量的知识与人生阅历,必须用力思考才能明白,而且必须经过激烈的辩论才能存活。
后世大部分的医理的产生都是基于强大的思辨,越到后世这种思辨越走入极端,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我在读大学本科期间非常喜欢读这些讲理的医书,而且口味很重,不把理讲的玄乎甚至我看不懂我都不认为是好书,越是玄乎的书越是我的最爱,而且以能够读懂别人读不懂的医书为喜,以能够对同一个现象阐发出与众不同的医理为骄傲,以与别人辩论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我认为只有这样我在临床上才会医技超群,即使是读经典也只是为了从经典中找到别人不知道的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大错特错了。现在这些理充斥于整个中医,网上各种新奇的理层出。
我认为现在的中医开始走入妖魔化,养生专家妖魔化出一套养生理论,大肆吹嘘宣传蛊惑一堆信徒,而最终的结果是信者不如不信者身体健康。
中医专家妖魔化出千古第一的奇葩理论,大肆吹嘘宣传蛊惑一堆中医信徒,而最终的结果是信者在外表上比别人玄乎,而本质一样不会看病。如此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很难看到跳出来的希望。
《内经》所言者道。
《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讲明了人为什么会得病,天地有其运行的规律,人活在这个大规律里,只要保持恬淡虚无之心,自然会顺应这个规律,自然会如上古之人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人如果放任自己,与天地的规律相违背,自然各种病产生,半百而亡,然后讲述的是人生长壮老的规律。
下一篇《四气调神大论》谈的是一年四季的规律,以及人应该如何顺应这个规律,并且人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有怎样的疾病。
再往下各篇都是各种的规律,包括生活在中国东南中西北人的规律,五脏的运行规律,风寒暑湿燥火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之后人的疾病表现,如何治疗能让人回归阴平阳秘的自然状态等等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并非所有的后世医家都在讲理,有些医家也在讲这个天地之道,只是相比《内经》而言讲的稍微复杂难懂一些。中医不需要超人的理,急需要的是平凡的道。
不需要狂热的中医信徒与神话般的中医大师,急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读《内经》感受天地之道的普通中医。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来源:王庸医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