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说明:舌诊是望诊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细读宋天彬于1994年8月编写出版的《实用中医舌诊彩色图谱》,很有收获。现节选、整理出来,供网友共享。虽然本人花去了不少时间,但也值得。抄写、节选、整理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花去时间越多,记忆越深刻。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望舌原理
舌之灵动,伸缩展转,是筋之所为,与心、肝有关;其尖上红粒,与心肾有关;白色软件刺,与肺肾有关;舌苔乃胃气熏蒸所生。舌之辨味,与心肾有关。五脏六腑除通过经络、经筋与舌联系之外,也通过气化功能与舌联系。一般认为,舌尖属心,依次属肺,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认为,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二、望舌的意义
(一)辨体质禀赋
体质禀赋的特点,不独反映于体格形体上,也往往反映于舌象。而体质禀赋的特点,又与易患某些疾病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有关。所以,通过舌象辨清体质禀赋也有重要意义。
“强壮体”平时舌质阔厚而坦,舌色淡红,舌背常有滑苔,或白或微黄,有神采,其体形为骨骼强大,胸廓广阔,肌肉坚实,皮肤滑润光泽。
“薄弱体”舌质尖薄,边尖多红,或紫或有瘰,甚则沿边屈曲如锯齿形,舌心苔少或无苔,体形呈骨骼细弱,胸廓狭小,肌肉瘦软,皮肤宽浮。
“中等体”舌质狭长不厚,色亦淡红,微有薄苔,体质亦介于中等。
“肺痨质”身体瘦弱,头颈细长,皮肤苍白,胸廓狭小或扁平,两颧稍赤,眼大有神,其舌质担薄,边尖红赤,舌根有苔厚腻,中间无苔,常有津液。
若欢肺痨至二期,侧根苔灰白,边尖紫红。重至三期,舌转红赤,根无垢苔。
“卒中质”,骨骼肌肉肥大,肥胖颜白,或兼苍兼赤,颈短而粗,肩高而耸,动则气喘,舌质阔厚而长,尖端平圆,色淡红而白,常有白腻垢苔:病则舌质胖短,甚则强硬或胀大。
“神经质”,举动灵便,视物敏捷,语言爽快,情绪不稳,性情急躁,发润而光,舌质薄小而端尖,边红微紫,虽有薄苔而无浮垢;其病多阴液亏而肝火旺,有外邪时,苔白而灰,并不厚腻,若多眼温燥,舌易光降。
“腺病质”,见于小儿期,皮色苍白,瘦而不润,额面虚浮,颜面狭小,身体细弱,青筋暴露,皮肤易变,易生皮疹,其舌质薄短而尖,色多紫红,苔色灰白而少。
(二)辩证与辨病
1、判断正气盛衰。如苔薄白润,舌体柔软,是有胃气;若舌光无苔,为胃气衰败,或胃阴枯竭;舌质红润,是气血旺盛;舌质淡白,是气血虚衰。凡病属实证,舌质多坚敛苍老,舌色必深,舌苔垢腻或堆积;病为虚证,其舌多浮胖娇嫩,其色浅淡,舌苔剥脱,少苔或无苔。
2、辨别病位浅深。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了解邪气之深浅轻重。如苔薄多为疾病初起,邪气尚浅,病位在表;苔厚则属病邪入里,病位较深,邪气较重;舌绛为热入营里,病位更深,病情更重。据苔色、舌色,可进行经络辩证以及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辩证;据舌上不同病位的舌象变化,还可确定病变在何脏腑。
《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认为,白苔为肺经,候卫分气分之表邪,亦可候太阳之表,无苔而润是风寒,白而燥刺为温邪;红色胆经,候少阳内发之温邪,而风温瘟疫,又当从少阳治。
《伤寒绪论》认为,尖白根黄、尖白根黑以及半边苔滑者,皆半表半里;黄苔为胃经,辩阳明里证之热邪,灰黑苔为足三阴互病。《伤寒指掌》认为,黑苔脾经,辩太阳湿土之寒热,若苔黑而燥刺,仍从阳明治之;紫色肾经,察少阴本脏之虚邪;绛舌心经,候营血血分之温热;焦紫肝经,辩厥阴阳毒之危候;清滑肝经,辩厥阴阴毒之危症。
《温热论》认为,苔薄白而干候卫分之邪,苔黄腻而燥是气分之证,若邪入营分,其舌必绛,邪陷血分,舌质绛紫晦暗。就三焦辩证而论,《温病条辨》认为,热在上焦者多苔黄,若老黄,甚则黑起芒刺,则传至中焦,再入下焦,吸烁真阴,则舌绛苔少。至于脏腑病位,如舌尖红或有红点、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赤或起芒刺,为肝胆之热,舌根苔剥多属肾阴不足,舌中苔黄多为脾胃之热。如果脾胃虚寒者,舌白无苔而润,舌黑而润或见绛,属于肾虚;胃肾津液不足,舌多赤而无苔,脾胃气陷舌亦无苔。
3、区别病邪性质。无论六淫邪气,抑或痰饮、瘀血、气滞、食积,不同性质的邪气,在舌象上都有不同的反映,对了解病因,也有间接的帮助。泛属热证,其舌必赤,苔黄厚而干,或焦黑起刺;凡属寒证,舌多淡白,舌苔浸润或水滑;风湿伤表,苔多滑白不厚,寒湿伤里,苔多白腻而厚;风热无湿,苔多薄白,或白苔边红,外感风寒,苔薄白而滑;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厚腻苔多主湿热,滑腻为湿邪,粘腻为痰凝;舌质板滞,紫黯少苔而润滑,多为瘀血停滞,或红紫杂现而色不均匀,或有瘀点瘀斑,皆为血瘀;舌质坚敛,苔黄厚而燥,多属伤食胃实;舌歪、舌颤,多为风邪;舌红苔干,乃为燥热。
4、推断病情进退。如舌苔由白转黄,再变灰黑,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若舌苔由润转燥,舌质淡红转红,是热渐盛而津渐伤;若舌苔聚退,光剥无苔,是阴气大伤,胃气渐绝,病多凶险;若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风温首先伤肺经,舌多无苔,即有黄白苔,亦薄而滑,渐渐传里,由薄而厚,由白而黄而黑而燥,其象板滞不宣,下后变为宣松之腐苔,由腐而退,渐生浮薄新苔,乃为病邪解尽,若厚苔忽然退去,仍留污质腻涩,是为假退,一、二日间,即续生厚苔。
(三)估计疾病预后。
无论何症,如果用药适当,苔由白转黄,由黄转退,由退复生新薄白苔,此为顺象。无论何症,如果用药不当,则由黄转白,由白转灰,由灰转黑,由活苔变为死苔,此逆象也。聚退聚无,不由渐退,此属陷象。
阴绝当然预后不良。冬月黑苔厚刺,正不胜邪,必难治;若伤寒初起二、三日即见黑苔,是心肾之气败绝,内脏真色外显;若舌全黑无赤,皆必死之症。
经临床观察,红绛光莹舌的病人,病情发展快,转归方向多,病死率较高,而淡白舌的病人,病情变化慢,即无死亡,也无痊愈,治疗不当可转为阴虚。阴虚型舌象,若有苔长出,示正气复来,多有转机,可望康复;若光剥自舌根,示阴亏已极,恢复不易。出现黑苔,病死率较高,预后不良。舌苔以均匀有根为吉。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是胃气渐绝,病多凶危,若中间驳落一瓣,或有罅纹或有凹点,底见红燥,须防液脱中竭。
三、望舌的内容
望舌内容可分为舌质和舌苔两部分。望舌质又可分为神、色、形、苔四个方面。舌色为纲,舌苔为目。
(一)望舌质。
1、舌神。舌质灰黯为无神,质地红活为有神,主要通过荣枯来辨。“荣者,有光彩也,凡病皆吉;枯者,无精神也,凡病皆凶。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凡舌质又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台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2、舌色。舌色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绛、紫、蓝、青几种。实质上可分为两个大类,淡白、淡红、红、绛,是红色由浅淡到深浓的几个档次;紫、淡紫、蓝、青等是红色成分渐少,青色成分渐多的几个档次。除淡红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血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淡白色。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白多红少,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古时多与白苔合论。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红色。舌色鲜红,较淡红色为深,称为红色。因血得热则行,热盛至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若舌红苍老坚敛,或起芒刺,或苔厚而黄或灰黑而干,则属实热证;若胖嫩少苔而红,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多为虚热证,少阳为相火,故红色应胆。
《舌鉴辩症·红色总论》认为,表里虚实热证皆有红色,赤红为脏腑俱热,紫红瘀红为脏腑热极,多见时疫,或误服温补,鲜红无苔无点无津为阴虚火炎,色灼红无苔无点而胶干者为阴虚水涸。
绛舌。绛为深红,较红舌颜色更为深浓之舌,称为绛舌。绛舌主热极,在外感为热入营血,或伏热内蕴于心胃,或为逆转心包;在内伤病为阴虚火旺,或胃肾液竭。心主营主血,绛主营血之热,故绛色应心经。
紫色。淡紫、绛紫、青紫,或红绛中泛青紫色,或全舌呈现均匀之紫色,皆为紫舌。紫舌成因,总由血液瘀斑之故,或因于寒,或因于热,或因阳虚气弱,或因酒毒、食积、痰结、停饮、湿热等,以致血行不畅,瘀而为紫色。故紫舌主病,不外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或血蕴湿热,热邪入血,营热夹瘀;或阳虚生寒;或寒凝血瘀;或酒后伤寒,酒食湿滞等。
蓝舌。舌色如靛蓝,如染布三蓝之色,谓之蓝舌。蓝色总由血液瘀滞所故。《舌鉴辩症·蓝色总论》认为,蓝舌有苔,是心、肝、肺、脾、胃为阳火内攻,热伤气分,以致经不行血,故现蓝舌,脏腑虽伤未甚,犹可治;若光蓝无苔,不论何证,皆气血极亏,势难延年。
青色。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成为青舌,古书形容为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青舌乃寒邪直中肝肾之候,无一舌属热之因。凡全舌青者,多见于阴寒证,为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若舌边青者,但潄水不咽,是内有瘀血。
3、舌形。是指舌体的形态,包括老嫩、胖瘦、胀瘪以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等。
苍老。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之苍老舌。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舌青苍老,是肝胆两经邪盛,宜泻火清肝饮;黄而苍老,是脾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赤而苍老,是心与小肠邪盛,用泻心汤;白而苍老,是肺与大肠邪盛,宜泻白散;黑而苍老,是肾与膀胱邪盛,宜清肝饮。老而焦紫,属肝肾阴涸,多死;舌心绛干而老,乃胃热上灼心营,舌尖绛干,乃心火上炎。
娇嫩。舌质纹理细腻,气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由于气血亏虚,不充形体,或阳虚生寒,水湿不化,以致舌体浮胖娇嫩。娇嫩舌多主虚证。舌青而肥胖娇嫩者,为肝胆精气虚,宜滋水生肝饮;干燥而胖嫩者,是肝胆阴阳两虚,用七味饮倍肉桂;胖嫩而滑者,不拘何色,必虚而寒,投以养荣;黄而嫩者,脾胃精气虚,宜益黄散;黄燥胖嫩者,脾胃气血两虚,用参芪八珍汤;黄润胖嫩者,脾胃中气虚寒,宜姜桂养荣汤;赤而嫩者,心与小肠精气虚,用养心汤;干燥而胖嫩者,为气血两虚,宜枣仁养荣汤;滑润胖嫩者,心与小肠火气大亏,宜附子养营汤;白而胖嫩者,为肺与大肠精气虚,用补肺汤;白燥胖嫩,是肺与大肠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滑润胖嫩,是金气虚寒,宜参附养营汤去茯苓加炮姜;黑而胖嫩,肾与膀胱精气虚,用补元煎;燥而胖嫩是肾与膀胱阴阳俱虚,枸杞养营汤主之,继用十全大补汤作丸;滑润而嫩者,肾与膀胱元气大惫,附子养营汤主之,继用右归丸。
胖大。舌体胖大或肿胀,较正常舌体为大,伸舌满口,或有齿痕;重者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此谓胀大舌,可分为胖大与肿胀两小类。
舌胖大,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以致胖大。若淡红胖嫩,舌面水滑,多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若淡红胖大,多因脾胃湿热,与痰湿相博,以致湿浊痰饮上溢之故。因此,胖大舌主病不外阳虚气虚停湿;湿热痰饮上溢。舌形圆大胖软,是足少阴虚证;如舌苔白滑黑滑,多由水气浸淫;苔白腻黄腻者,为痰浊上溢为胀,舌黄胀大满口,乃胃腑湿热蕴结不消。
舌肿胀,多因热毒、酒毒致血气上壅,以致舌体肿胀。若舌色鲜红肿胀, 常因心胃之热,使血气上壅,故令舌肿。如舌紫而肿,每见于嗜酒者患温热病;若舌肿而紫暗发青,兼有口唇青紫肿大,多见于中毒而引起的血瘀。
痩薄。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痩薄舌。总由灼血消肉,心脾两亏,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因此,其主病不外气血两亏和阴虚火旺。
点刺。凡舌面有鼓起之小点,无论红、黑、白、黄,皆曰点;若舌面之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而且逐渐形成尖峰,高起如刺,摸之棘手,曰芒刺。点、刺多见于舌之边尖部分,以红点多见,芒刺则少见。也有的白点或黄色腐点,凹陷而低于舌面。无论红黑白黄之点,皆因热毒深入血分或热毒炽甚,外发于舌,但若刮之即净者,则属真寒假热。因此,点刺舌主病有三:热毒炽盛;营血郁热,或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
舌生芒刺,是热邪内结所致,无论热在上焦、中焦或下焦,或在气分、血分,总属邪热亢盛。如黄厚苔而有燥刺,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是阳明里证;纯红鲜红起刺,是心火上炎;舌起红紫刺,为心经熱极而又受疫邪熏蒸;舌尖灰黑干燥起刺,是热极津枯,宿食不化;黑而燥刺,是热邪入太阴,津液枯涸舌必深绛,此为热入营血,阴分已伤。
星斑。舌面突起的小点进一步增大者,即谓星,如红星舌、白星舌等。若舌面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起,则称为斑,或曰斑点、瘀点。星斑的形成,多由脏腑血分热盛、气血壅滞所致,至于斑点,亦与皮肤发斑的机理相同。因此,星、斑舌也是将发斑疹的先兆。无论红星、白星、黑星。或黄泡、紫泡、白泡,皆主脏腑血分热极,无论红斑、紫斑、黑斑,统属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只是红绛斑为轻,紫黑斑为重。
凹凸。凡舌起瘰突出者为凸,蚀烂低陷者为凹。一般说,凸者多由疫毒热毒所致,凹者不外邪盛正衰。气盛则凸,气陷则凹。凸者多见于温毒时疫症,多肠胃枭毒內伏,宜凉泻攻毒;凹者有虚实之别,实证先起糜点,脱去现凹,或舌生疮,久蚀成穴,多因上焦热盛;更有红点坑烂凸似虫蚀草者,乃水不及火,热毒炽甚;舌中剥蚀,边有腻苔,是湿痰停积,虚证胃阴中竭所致;若舌黑中烂凹陷者,属危候。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皆称裂纹舌。裂纹舌见于全舌,但以前半部及舌尖两侧最多见。其成因多由精血亏损,精液耗伤,舌体失养,以致舌面某处萎缩断裂,形成裂沟。其主病有三: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光滑。舌面光洁无苔,平滑如镜,称为光滑舌,也称“镜面舌”、“光莹舌”。主要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以致毫无生发之气,故舌面光洁无苔。不论何种舌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淡白光莹是气血两亏已极;红绛光莹是胃肾阴竭。
齿痕。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或齿印舌。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所以齿痕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舌衄。舌上出血,名为舌衄。 由心经热极,迫血妄行所致,亦有肺热、胃热、肝火或脾虚不能统血所致者。其主病不外心火、肝火、胃热、阴虚阳虚和脾虚。
重舌。 舌下皱襞肿起,似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若舌下二、三处肿起,连贯而生又称莲花舌。其成因多由心经热毒外发,或外邪引动心火,致使舌下血络壅滞肿起。故重舌主心脾郁火,或时邪引动内热。
舌下络脉。将舌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当舌系带两侧,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青紫脉络。正常人的脉络不粗胀,也无分支和瘀点。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青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蔬,瘀血阻络;若脉络青紫粗胀,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其临床意义与青紫舌、瘀斑舌相似,但先于青紫或瘀斑出现。总之,其异常表现多与气滞血瘀有关。
舌疮。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之各处,无论痛否,皆谓舌疮。由心经火毒上攻而成者,疮多凸于舌面而痛;若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者,疮多凹陷不起,亦不痛。
舌疔。舌上生紫包,形似豆而坚硬,伴寒热疼痛,称为舌疔。多由心脾火毒上攻所致。
舌痈。痈发于舌,色红高起胀大,称为舌痈。往往延及下颏红肿硬痛。多由心经火毒所致。
舌菌。舌生恶肉,初如豆大,逐渐头大蒂小,似“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恶臭,剧痛碍食,因其形似蕈,故名舌菌。多由心脾烦忧,抑郁不舒,气结火炎而成。波及颏颔两腮者,已属恶候,预后不良;若生长极慢,不溃不痛者,预后良好。
4、舌态。指舌体的动态,包括软、硬、纵、颤、歪、缩、吐、恬、麻、痹、自啮等。
强硬。舌体失柔和,板硬强直,运动不灵,称为强硬舌。舌不灵活,必伴语言謇涩不清。其成因有二:一是外感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使舌无主宰,或高热伤阴,经脉失养,或热毒攻冲,舌体肿大,以致失其灵活二强硬。二是内伤病,肝风挟痰,阻于廉泉,或肝阳上亢,风火上攻,皆使舌体失于濡养,以致强硬失灵。舌强决非局部病变,而是关系脏腑。
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软吧不灵,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亏损,以致经脉失养,舌体痿废。
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流涎不止,称为舌纵。由舌之肌肉经筋舒纵所致。若纵而舌形坚干,为实热内踞,故舌出口外以泄热气;因其舌体不柔,故内收困难。纵而舌红胀大,又兼神志异常,此为痰热扰心所致。若纵而麻木,则多为气虚。
短缩。舌体巻短,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舌巻)。其成因有四:一是沉寒痼冷,或寒邪内侵,以致寒凝筋脉,收引挛缩,舌短淡白,或青紫湿润。二是内阻痰湿,又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因至短缩,舌胖而苔粘腻。三是热盛伤津,筋脉失濡而燥,燥热生风,筋脉拘挛,故舌深红胖嫩而缩短。四是脾肾衰败,气血俱虚,舌体失于濡养温煦,故见淡白胖嫩而缩短。
麻痹。舌有麻木感而强直不灵的,叫舌麻痹。五志过级,阳亢阴衰,痰多气滞,木郁化风,湿邪阻窍,心血不足等,均可致舌麻痹。
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称为歪斜舌。临床上歪斜舌多与口眼歪斜、四肢偏瘫同时出现,无论左瘫右痪,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也有风中脏腑者,但总因一侧经络、经筋受阻,病侧舌肌弛缓,故向健侧偏斜。若舌紫红势急者,由肝风发痉所致;色淡红势缓者,多为中风偏枯;若舌偏歪而语塞,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为偏风,或左瘫右痪;单见舌歪斜,亦是中风先兆,或主中风。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如蛇舐,上下左右,伸缩动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二者合之称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心热则动风,脾热则耗津,以致筋脉紧缩,干涩不舒,故时时吐弄,以舒缓之。总之,舌吐弄不外心脾实热,脾肾虚热和痫证,实热多舌红苔黄,口舌生疮,虚热必舌红少苔,痫证多兼风痰气逆证。临床上,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自啮。凡不由自主地自咬舌头,为“自啮舌”。多发于神昏或动风患者,常人偶尔自咬舌破,不属病态。凡热盛动风,牙关紧闭而自咬舌者,多舌红而苔焦黑起刺;若风痰上扰,神昏而自咬舌者,多见舌苔白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