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素问·脉要精微论》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但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大都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觉。我们要如何从简地理解脉要精微、步入脉诊之门呢?
刘绍武老前辈的四脉诊病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溢、紊、聚、覆四脉把握颅、胸、腹、盆四腔的气血状态,进而体会全身一气周流的变化。
王俊峰老师是深谙此道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王老师进入这奇妙的世界吧!
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各位中医爱好者,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交流我学习脉学的过程。时间有限,我只能对四脉诊病的一些脉象方面的临证觉悟,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脉到底能不能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的状况?
脉诊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神圣工巧这四个层面,实际上切脉还算不上高明的。临床上好多病人喜欢一上来就伸出手让大夫来品脉。说实话,我们现在好多医生摸脉,都是装装样子。
我一个西医诊断学的老师就说中医的脉诊就像是聋子的耳朵,装装样子罢了。就这么同一根血管——桡动脉,怎么能寸关尺的搏动不一样,甚至还能对应出心肝肾,肺脾肾了?
而且中医古籍里还有不同的对应方法,有的说左寸候心与小肠,也有说左寸候心与膻中,还有说小肠居于下焦,应该对应尺脉。中医自己都不一致,所以说中医可能就是一个有意无意的骗子。
我当时在本科阶段,也觉得我们这个老师说得挺对的。可能中医脉诊在没有更高明更先进的检查仪器之前,是医生诊断的一种方法。那几年暑假回家,我就说不会把脉,或者硬着头皮,装装样子。
那么脉到底能不能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的状况,它难道仅仅是心脏跳动带来的节律吗?寸关尺,或者左右手,是不是就想当然地因为它是桡动脉就应该完全一样?它能不能反应出人体细微变化,甚至来辨别是否怀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这种变化?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目前经常会在临床上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比如摸了一个患者的脉,我说“你血压偏高”,另外一个患者一模,我说“你血压偏低”,结果血压一测果然是这样。还有一些比较相熟的患者,怀孕了要给小孩买衣服想知道男女,就给把把脉,基本上也都比较准。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说我脉诊水平有多高,而是说脉象作为生殖信息相对稳定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去深刻体会的。
我在探究的过程当中,个人感觉并不是说别人手把手教你一是一、二是二,或者什么脉对应什么病这才重要,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诊脉时候心态的一种锤炼。
以前不了解刘绍武前辈的四脉诊病,摸脉总是在浮沉、滑涩、结代这些脉象上去对比,一旦掌握了四脉诊病,就会发现临床上怎么这么多上鱼际脉、聚关脉,就会从心底感叹,刘老怎么能从成千上万纷杂的脉象当中总结出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脉象!怎么会把脉诊这样技术性的东西升华到医道的这个层面!
所以说真正需要我们锻炼和深刻体会的是我们怎么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脉学这方面的宁静和平和。就像我平时和我学生讲的,只有你自己内心共鸣了的、应用了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桂枝汤,简简单单那几味药,一千七百年前张仲景能用它化裁N多方,我自己可能就只能解肌调营卫,化气和阴阳这样使用;有的人可能只会用来治疗太阳中风表证;
甚至有的人就不会用,也不敢用,还要流传下来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那我们能因为不会用桂枝汤就说桂枝汤太不标准化,太不客观化吗?我们能要求别人像西医一样把桂枝汤描述成具备几条是什么,怎么用这样吗?如果是那样,我觉得桂枝汤就死了。
所以说我们在诊脉的时候更喜欢察脉辨象,深入地理解出现这种象可能的内在机制,进而来把握机体的气血状态。很多脉学大家已经说过脉象不是五脏对左右寸关尺直接的联系,实际上是五脏六腑通过足太阴脾经把各脏腑的信息至以同名手太阴肺经来候五脏之气,如果没有脾胃之气,那表现出的就是真脏脉。
《四言脉诀》中说“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行则气行,如果理解不了什么是气,就理解不了脉诊怎么能反映全身信息的这种可能性。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气机状态,跟多种因素相关,而且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气质体质类型。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特点,实际上是我们去感受的。
有一句话能明白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一气的变化: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我们看见一条狗觉得它很凶,并不是因为它大小、毛色、长度判断出来它凶不凶,而是根据它的眼神。眼睛狠毒,就能把精气神聚集到一起,这种状态就会让机体的气在升浮降沉、出入离合,或者是凝聚结散的过程中出现变化。
比如说身体哪个部位长了一个疖子,或者一个肿瘤,会不会出现气血局部的增多或者减少,这种增多或减少通过全息反应会不会在寸口上出现不同部位的脉息的改变呢?
在扁鹊提倡寸口诊法之前,还有趺阳、人迎诊法、遍诊法等等,寸口诊法比较方便就传承下来了。我们今天的脉学流派也有很多,像金伟的金氏脉学,寿小云老师的寿氏心理脉学,许跃远老师的《大医脉神》,黄氏脉圈,王光宇脉学等。
用一些数字化的具体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提示我们疾病的诊断,确实也都很牛,但是短时间内,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很难一一掌握。
我学习体悟脉学最初是读《难经》产生的兴趣,读完《难经》,我就看《黄元御脉学心悟》,他把浮沉滑涩这些对偶的脉,完全用气血阴阳的状态进行了注解,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后来读了齐向华老师的《辨证脉学》、王雨三老师的《治病法轨》,加强了对脉道,实际上就是一气变化的整体认识。
最后我读了刘老的《四脉辨证》,才觉得用起来稍稍得心应手一些。即便是这样,我也觉得只是打开了对整体脉象认识的一扇窗或者一扇门,只是感受到中医脉诊这一缕零丝的巧妙。
传统脉象里面,相对来说很全面了,但实际上“浮则如水漂木样,涩如轻刀刮竹样”这一类描述也是取类比象式的,经常给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觉,比较难以系统掌握。
我们今天介绍的三部六病,刘老的四脉诊病,十分简洁,十分有效,学之能用,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能胜,很快就能实战的东西。
二、四脉的基本概念
我们先了解一下四脉的基本概念,就是溢脉、紊脉、聚脉和覆脉。
溢脉又叫上鱼脉,就是脉过了寸脉,还要往前,到腕横纹,甚至超过腕横纹到大鱼际。轻者能看到跳动,重者能摸到聚了一个小疙瘩,非常明显,跟蚯蚓盘曲在那儿一样的,能摸到搏动或者看见跳动。
紊脉又叫涩脉,脉率不齐,艰涩难行,三不等——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紊乱早期的一个表现。
聚脉又叫聚关脉,关部独大,尺寸相对弱一些,或者不显,或者短一点。重的就聚得像黄豆、花生、杏仁一样,或者像蚯蚓盘曲高出皮肤这种状态,其实是气郁的一种病理变化。
覆脉又叫长弦脉,脉弦而长,超过了尺部。尺部应该是一寸而沉,结果它超过了数寸,多见于奔豚、疝气、寒实内积,痰浊积聚于下腹部的这样一些疾病。
这四种脉对应的是身体由上往下,颅腔、胸腔、腹腔、盆腔这四腔的寒热虚实变化。这四腔是我们身体重要的集散地,所以它能起到对应身体体质应变的一种亢奋性、抑郁性、多变性、粘滞性等特点。
但是这只是一个大的统一的认识,实际上每一个脉中又存在虚实不同,或者脉型的曲直、脉管壁的凸凹不同,或者是合并一两种、两三种等更细的对应,接下来谈谈我对这四个脉的体会。
中医认为身体是一气周流,黄元御认为气在身体里通过升浮降沉实现一气周流,进而血行脉中,如环无端。左右者,阴阳之道,掌心向前,向着脸,双手平举,想象一气从左尺的肾水升发到左关的肝木,然后再从肝木升浮到左寸的心火,心火经过右寸的肺经收敛下降到右关的胃土,再从右关潜藏到右尺的相火。这个过程,它实现了身体水火既济。
双关作为我们阴阳尺寸通过的道路,寸脉由此降为尺脉,尺脉由此升为寸脉。如果因为情志的郁积,肝脾的不调,或者中焦运化失常,就会引起关脉的雍滞,形成聚关脉。左尺的升发无力,或者是左关的陷下,或者是右侧阳气的陷下,会形成阳乘阴位的覆脉。
左关郁而化火上冲,到左寸,或者是上焦火热,肺失肃降,就形成双寸脉的上鱼际而形成溢脉。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心功能的失常表现为心动悸、结代的三不等的紊乱的状态。
四脉是对脉气一气周流升浮降沉过程中基本病变的一个高度概括。人体横向的划分是表里枢,纵向的划分是上中下三焦,《难经》里说寸关尺来分上中下,上部法天,中部法人,下部法地,一个主胸以上到头,一个主膈以下到肚脐,一个主脐以下到足。人体通过表里枢与上中下形成这种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
其中上焦包含颅腔和胸腔,颅腔是大脑中枢的所在地,气升降出入的总枢纽。胸腔是心肺的所在地,是呼吸和循环的总枢纽。
颅腔的病变主要集中在鱼际部,胸腔的心肺病变主要集中在寸部。中焦是肝胆胰脾胃肠这些完成消化吸收的,主要表现在关部。肚脐以下的肾膀胱、生殖系统的子宫睾丸,或者消化系统的结肠,主要表现盆腔的气血障碍,主要在尺部和尺后。
溢脉证对应的是亢奋型的,聚脉证对应的是抑郁型的,紊脉证对应的是多变型的,覆脉证对应的是粘滞型的,不同的体质类型。
1、上鱼际脉
针对上下对应的溢脉和覆脉,临床上还要分虚实,《内经》里说“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四脉虽然代表身体四腔不同的寒热虚实变化,但每一种脉象仍然有虚实之分,甚至还有生理病理之分。
比如说有的人天生脉就比较长,长则气治,脉长上了鱼际,但是脉特别的柔和,它代表的是气足血旺。这种人往往比较聪明,气血都在头上,供应的特别多,根据上近上的原则,颅脑供血特别充足。
清代的冯兆张在《锦囊秘录·脉诀》里说“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此天禀之候”,就是禀赋比较好,其人必寿。相对于覆脉,则气血在下,这些人无病状态下,就往往表现为比较沉静而鲁钝一些。
病理情况下,上鱼际脉比较长,就代表邪气充实,邪热云集上焦,向上冲。患者多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晕、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胸烦躁,甚至周身乏力这些症状。
临床上大部分上鱼际脉的病人是可以看见鱼际部位的脉管是怒张的,摸诊的时候比较有力,甚至有些人有麻指感,就是说按着脉,那个震颤波能循着前臂向上臂传导到锁骨下。这类患者一般情况下脾气比较急躁,热邪充斥他的颅腔,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女性的更年期、月经不调,男性的高血压头晕等。
这种自主神经紊乱的状态在很多患者身上还会出现一些错杂,比如寒热不均,虚实互见。患者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经常会自己觉得百病缠身,做了一些检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病,就说是亚健康。因此很多患者就经常把药当饭吃,吃六七种药。
我经常对这些患者说不能一个病一个病治,要抓住身体气血充斥颅腔的状态,调了这种状态,其他小的症状都能随着改善。刘老在用调神汤治疗过程中,主要适用于这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症、精神分裂,头痛失眠,心烦眩晕这些证,用的有桂枝、车前子、生石膏、生牡蛎、百合、乌药,大黄,包括小柴胡汤。
我在临床上是不光用这些的,有时候我还用在产后奶水不足,尤其是脾气急躁合并生气、汗出的患者。产后有三病——郁冒,大便难,汗出,刚好符合这种气机充斥上焦或者体表,气血降不下来这种状态,奶水自然就不好了,用这个吃了之后效果特别好。《神农本草经》上石膏本来就有下乳通经的功效。
如果合并大便难,加上调胃汤也可以,效如桴鼓,不需要一见到奶水不足,就用王不留行,瓜蒌,漏芦等这些药,把气机调下来之后,自然的阳明下降,气血就变成奶水出来了。
同样一个上鱼际脉,左侧就代表心火比较旺盛,升浮太过,右侧上鱼际脉就代表肺经敛降不及,对于实证的上鱼际脉选调神汤,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内经》中说“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人体的气血常常也是上实而下虚。人以中下为本,气血上壅胸腔、颅腔,那么腹腔和盆腔必然不足,下肢的供血自然欠缺,所以刘老总结下肢痿软要用调神汤加怀牛膝引气血下行。
我在临床上因为考虑到气机状态,所在在上鱼际脉选用调神汤的同时,经常嘱咐患者在吃药时间上也要给予把握。我常说只要是失眠,就可以把药放在下午的三点和晚上的九点两次,也就是在申时的开始和戌时的结束,利用太阳下降落山,阳入于阴的这个过程有利于引上焦头颅之热下行。
如果有部分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还带有腿脚发凉的这种,还要考虑在下午五点到七点酉时的时候跺跺右脚,右脚跺热跺胀了之后晚上再泡泡脚,晚上的睡眠一定会改善,这就是利用天地,利用左升右降来引导身体气血的运行。
也有一小部分,上鱼际脉很细无力,但是患者并没有头痛、头晕这些症状。除了思虑过度,或者说聚关脉合并上鱼际脉之外,这个患者很可能曾经脾气比较急躁,但随着年龄变老,心态逐渐改变,脾气慢慢和缓,这时气血不足了,上鱼际脉是一种遗留的痕迹。
对于虚证,脉细的这种上鱼际脉,如果说左侧的上鱼际脉偏细,因为年老气虚,木化火不及了,可以用调神汤减石膏,加入桂枝或另加黄芪当归补气血,助其正常的升发。
如果说右侧上鱼际脉因为中气不足,肺经敛降功能受限了,一方面要加五味子、麦冬润肺,帮它敛降,并加白术、山药、薏苡仁恢复中气,《圆运动的古中代医学》中说:“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
2、覆脉
与上鱼际脉对应的就是这个邪气下流的覆脉,覆脉在《难经》里是“阳乘阴位”,代表盆腔下腹部的气血状态,多为腹满、寒疝、前列腺炎或者结肠炎这种。
左尺覆脉,大部分是肝阳下陷升发无力,对于这种虽然也要泻,但也要用补中益气汤或者桂枝汤加减到调肠汤里面去。右侧尺覆脉多为湿热侵袭大肠,在用调肠汤的同时,你也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大肠湿热,进行加减。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推动结肠的蠕动。刘老说,这代表升结肠在向上走的时候要对抗地心引力,时间长了痰浊淤滞蓄积在这里,所以在服用调肠汤后,会出现一天五次十次的泄泻,但是越拉越舒服,越拉浊气一排清气就能上升,营养也能吸收了。
但是如果你碰到一个覆脉比较严重,但是患者说肚子也不痛,你按压阑尾麦氏点,两侧结肠也不痛,患者自己说是肩周炎、肩膀痛,这时该怎么办?能不能选用调肠汤,能不能用覆脉给他定型?实际上是可以的。
肩膀痛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一看是过肩隅的地方疼痛,通过泻腑来通经络的方法是同样有效的。所以我在临床用调肠汤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引起的肩周炎、牙痛甚至其他疾病,同样很有效。
我们说覆脉跟上鱼际脉是对应的,我们在临床上,正常的脉象又叫“寸大顺男,尺大顺女”。在病理的状态下,你会发现更多的男性是弦长脉比较多;更多的女性上鱼际脉比较多见,这是性别的规律性。
3、脉型的曲直
另外,四脉的形态还要分一分脉型的曲直。正常的脉型桡动脉的脉管在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外表覆于筋膜皮肤,部位比较表浅。临床上由于关脉和上鱼际脉的改变,一些患者的脉型就会发生扭曲,有一些会扭曲成“C”型,有些会扭曲成“S”型,像蛇一样,扭来扭曲。
脉象的扭曲一定是气血运行过程当中遇到阻碍了,就像河流的下游被堵塞之后,河水就要冲破河堤向南向北移动一样。脉管虽然没有破裂,却能跟脉管外筋膜的关系发生改变,引起这种扭曲。
根据桡侧为阳,尺侧为阴的取象,一般情况下,桡动脉向桡侧曲或者移位代表患者性格相对外向,那外向的人往往容易发生实证和热证,患者的脾气也多急躁,左关脉容易化火上冲,表现为上鱼际脉靠近桡侧,有句话叫“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桡动脉向内侧腕屈肌腱靠近的时候,多提示这个患者性格内向,容易较真,容易劳精过度,表现为关注一个事情长久放不下,对于其他事情不感兴趣,甚至视而不见,导致这种不易解脱的聚关脉。
《内经》中说“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腑疾”,心腑疾可以是有形的胃肠道这种疾,也可以说是无形的肝脾不调类似于情志的这种疾,甚至包括患者部分人生比较坎坷,在不断舒解和结聚之间表现盘根错节疙疙瘩瘩的脉象扭曲的状态。
脉象的直也要直的柔和柔润,有一些患者脉象比较挺直,左右与脉外筋膜组织缺乏柔韧性的联系,给人一种脉管孤零零的感觉,没有生机,这种患者多属于内心孤独不愿跟人交流,甚至内心无望、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这种挺直短时间可以表现在左尺部,但长时间一定表现在右尺脉。
有一些高血脂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脉管表现也比较刚直,脉管硬邦邦的或者带一些粗拙的成分。古代的脉学曾以此判断病人身份的贵贱贫富,脉清爽而直的性格比较直爽贵而有德,脉粗拙而刚代表贫贱而粗重,粗就代表你长期干体力活,血管壁受供血,血流刺激改变。主要代表你血管里有形物质增多,血流不畅壅滞而成。
4、聚关脉
聚关脉的形成实际上是心里长期处于一种异常的思虑过度状态,它是一种过度的苦思冥想,凝神敛志的思维,对自身或某事物关注过度、担心、忧虑,既可以是疾病引发的结果也可以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类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合并上鱼际脉往往比较细而无力。
刘老认为非三五年不成聚关脉的,必有难言之隐不能说之于口,不能告知于人。但是我在临床上观察有的人三两个月内就可能在关脉的管壁上形成一个硬质的脉结。而且思虑的轻重程度和脉结的软硬程度是成正比的,渐渐就表现为关脉的紧、粗、应之有力。
因为思虑会引起气血的聚集导致用脑过度而合并气血上行,所以聚关脉好多会合并上鱼际脉。时间长了,思则气结,气机不行就引起肝脾不调,脾胃纳差,化生不足,气血耗伤。
我有一次去讲课,一个中年男性的老板,我摸他的聚关脉,结的跟黄豆一样,我说你有难言之隐,困惑两三年了。脉象是靠外的不靠内,应该是跟事业金钱方面有关系。这个患者说名医都看遍了,但是没有一个大夫说出我心事,而且是跟事业金钱这方面有关系,说你这个小大夫了不起。
所以说聚关脉能道出患者心中的隐屈,即便是患者不吃药也觉得你比他的亲人还要理解他。很多中年女性在诊完脉说完病当时就泪流满面,哭了之后一下子就舒服了。
那么聚关脉对应的是调胃汤,陈皮、白芍、大黄这些加上小柴胡汤。我在临床上开调胃汤的同时,让患者大幅度地做伸懒腰的这个动作,伸20个,6秒一个,伸到20个的时候,很多患者就会出现打嗝或放屁,中焦的气机就会随着肩胛胸臂关节的一升一降加强活动,那么患者上腹部痞满胀痛的状态包括心结的这口气,随之疏散。
好多患者回去就喜欢做这个动作,每天做上一次,一次两分钟,慢慢一天比一天好,比单纯吃调胃汤的效果要好。
那么关脉的这种凸起,可以是因为惦念而出现脉象的内曲,因为我们对亲人对家的事是向内收的,向外凸起往往是对工作、事业外在的关注引起的。
聚关脉也可以说是一种阳性的脉晕,我们摸着像槐豆角,花生米或者杏仁一样。除了上面的情志、脾胃病的因素胃癌胃溃疡之外,有时还提示身体的异常包块。我们根据手指下触觉的感觉,这个包块有几种不同的性质,比如摸到软泡样的凸起提示囊状、囊性的占位;如果是橡皮样的提示恶性占位;如果是手摸上去硬结样扎手的提示结石性占位。
这种阳性的脉晕,聚脉可以反应到寸脉和尺脉上,因为上近上,下近下的原则,寸脉凸起临床上多见于脑瘤,甲状腺结节或者鼻炎这类疾病;那关脉多见于乳腺增生,胆囊结石,肝囊肿和血管瘤之类的;尺脉见于肾囊肿、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
实际上中医很多这种见微知著的诊法都能提示。比方说盖国才老师写了《穴位诊断学》,他就发现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或者增生结节都可以在足太阳膀胱经承扶和委中连线的中点向内外旁开0.5寸,下0.5寸这个部位按压痛。良性的是内侧压痛,恶性的是外侧压痛,交界的就是双侧压痛,压痛越强证明越明显。
与脉管上凸起相对应的还有凹陷的,这个凹陷就像我们按到一个笛子孔一样,我们摸脉搏到这有点中断,不太充足。在整体脉学,包括金伟老师的脉学,说代表切除手术,脏器切除后气血灌注缺如的状态。
5、紊脉
紊脉就是指脉三不等,在《传讲录》上,主要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血管官能症、月经不调、不孕症,通过百合、乌药、瓜蒌、丹参、郁金、麦冬、五味子,加上小柴胡达到强心健脑、宽胸宣肺、疏肝健脾、安神止痛的作用。这个方子很好用,但是我会在临床根据心气、心血、心阳、心阴的不同进行些许加减。
其中体会最典型的和大家分享,我经常会加上点压内关穴,因为心胸内关谋,加上按压棘突3-5两旁的椎基底动脉来刺激走行的交感神经,从而达到立即降压,让血压立即从180降到140、130。或者心跳本来100次一按压到70次,药物跟穴位结合起来,实际上效果会更好。
这四种脉有的时候是多发或并发的,还有一种是在不同的部位出现其他附加的脉感,比如说一种斜振波代表情志性的波动状态。像民国时期有本书写说左寸外边倒一线,左膀疼痛不能堪;右寸外边倒一线,右膀疼痛不能堪;右寸里面倒一线,就是喉干不能堪。
比如左寸就是心痛心热等它同样是按照我们身体表里对应脏腑的方法,同时按照人体左右全息对应对《难经》脉学的丰富或肯定。
我还喜欢双手同时诊脉,因为一个手诊完之后再诊另一只手,实际上之前的信息已经通过你的大脑加工了,而不是说你直接地感受。比方说《内经》里面说摸到一个脉也不能只看它,要“必先无生,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看一个脉象出现还要分析相对应的关系。比方说摸到左关脉聚关了,不能简单的认为肝气郁结,你还要探查它跟其他部位脉象的这种改变,进而明确肝跟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所以脉象是疾病无声的诉说,我们今天没有讲摸脉的具体操作方法,但实际上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民国时期彭子益老前辈说的“摸脉不如听脉”,我去摸脉必然带着成见去找我经验印象中的脉象,如果我三个指头去听脉,把手放在浮中沉不同的位置上等着脉象来告诉我要客观的多。
怎么通过脉象去体会或者说审查疾病的病机,怎么在脉诊当中练就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我觉得真的需要我们努力地返璞归真,因为无论我们是高手还是菜鸟,脉象就是在那里,不浮不沉。如果我们心境到了,我觉得不用别人教我们脉学,我们对中医的认知必然会精进。
有句话叫“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不要去羡慕别人,应该想着当下学到了什么,当下的积累就是明天必然的结果。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讲到这,好多补泻、虚实等更具体的东西没有时间跟大家分享,我想以后有的是机会,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