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隔豆豉灸,又称隔豉饼灸。就是将淡豆豉捣烂制成饼状,以豆豉饼为间隔物而进行施灸的一种灸法。该灸法最早见载于晋《范汪方》:“捣 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浓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得以艾罗灸豉上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据《医心方》卷十五)。
【功效】 发汗解表,除烦调中,祛腐生肌。 【适应症】 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伤寒,疟疾,疫气,恶毒,瘴气,热病,盗汗等证。 【施灸准备】 大艾炷,淡豆豉,淡豆豉,水或黄酒,粗针,镊子,线香,火柴,灰盒,甲紫等。 【施灸方法】 取豆豉适量捣烂,用适量水或黄酒调和制成如疮口大小,厚约0.4~0.6cm的饼子,用粗针穿刺数孔,将制好的豆豉饼放在疮面上,上置大艾炷,用线香火点燃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施灸壮数,根据病证而定:痈疽初起者,灸至病灶区处皮肤湿润即可,勿使皮破。如脓肿溃后久不收口,疮色黑暗者,可灸7~15壮,每日1次。灸治过程中,如果豉饼被烧焦,可更换一饼再灸。 【注意事项】 (1)豆豉饼的大小、厚薄,宜根据施灸的部位和患者的病证而制定。 (2)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覆之轻揉,使其汗孔闭合,以利恢复。 【经验辑要】 (1)《医心方》引《范汪方》:“捣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浓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得以艾罗灸豉上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 (2)《千金要方》:①“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可制作饼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瘥。”②“捣豉作饼填耳内,以地黄长五六分,削一头令尖,纳耳中,与豉饼底齐。饼上着楸叶盖之,剜一孔如箸头透饼,于上灸三壮。” (3)《本草拾遗》:“以盐豉和面作底樱盖疮上,做大艾炷灸一百壮。” (4)《太平圣惠方》:“其疮若只痒,即宜隔豉饼子灸之,其豉饼子须以椒、姜、盐、葱相合烂捣,摊作饼子,厚薄如三钱已来。” (5)《中华针灸学》:①“豉饼灸法:用淡豆豉为细末,经筛过后,量疮之大小,乃将药末和入黄酒作饼,软硬适中,约厚二分,放于疮孔之周围,勿使皮破,日灸一次,以愈为止。”②“淡豆豉之为物,苦寒无毒,或作甘涪,能升能降,阴中之阴,入肺、胃二经。为解表发汗,除烦,下气,调中,伤寒,疟疾,疫气,恶毒,瘴气,热病,盗汗,均能治之。……惟其特点为灸痈疽发背,已溃不敛,疮色黑黯者为最佳。 【灸法备注】 豆豉又称淡豆豉,是用桑叶、青蒿(每黑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放入锅内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豆拌匀,汤被吸尽后将黑豆放入笼内蒸透,取出,略晾,再放入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这样就制成了豆豉。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豆豉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四甲基吡嗪等成分。关于豆豉,在《本草汇言》载述为:“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可见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所以豆豉灸适用于外科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后久不收口、疮面黑暗等证。在豆豉饼的制作方法上,除了上述以外,还可以用淡豆豉、花椒、生姜、青盐、葱白各等份,共捣如泥状,来制成豉药饼。后世医家根据豆豉作用,在实践中发现此法对痈肿初起,效果颇佳。但须灸至疮部皮肤湿润汗出,这样,邪毒可随汗外出,使病获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