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市有限公司
豫西药网
广告业务:13537843994
产品业务:18864148056
  •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来源:3686
时间:2024-09-05 19:04:52
分享到: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尤其是“切诊”。


切诊,是指“按”身体,或者准确的说,是医患有身体接触的一种诊断方法。于是,腹诊,穴位诊断,寸口脉,三部九侯,背腧穴诊断,都是“切诊”。但是,因为中医自身的原因,因为媒体宣传的原因,逐渐的,切诊沦为“切脉”。


古代的脉诊,有寸口脉(手腕),有人迎脉(喉咙),有趺阳脉、太溪脉,甚至有三部九侯的全身穴位切脉。


寸口脉,是《扁鹊八十一难经》中,“独取寸口”而形成的一个脉法。

仲景脉,是《伤寒杂病论》中,后人,比如奥易精医,整理成的一种脉法。


关于脉法的起源,古医经的各种脉法详解,甚至是脉诊的各种讹传,谣言,歪理邪说,我们今后会为大家全面的解析。今天的推送,因为是服务于《伤寒论》的治病,服务于经方的诊断,而且是服务和公开所有的患者,所以,您可以按照奥易精医的思路,进行学习。


脉诊的所有问题,其实就是暗箱操作和不明不白导致的。

脉诊从来都不神秘,是人人可以体验的身体的主要症状。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新手脉诊,十项全能

奥易精医的《切脉》一文,显然是写给新手和大众的。那么,学习如此神秘的脉诊,理解和掌握脉诊的本质和理论,我们如何实践操作呢?


1.熟悉切脉的时机和相应的准备。

2.熟悉切脉的位置。

3.熟悉脉搏的基础特征,比如,浮沉,迟数和缓脉。

4.熟悉脉诊的记录,而不是脉诊病变结论。

5.熟悉脉诊的内涵,究竟适合哪些问题。

6.熟悉不同的脉象,学会脉象的分解和描述。

7.掌握不同疾病的脉证合原理。

8.掌握不同情形的脉诊。

9.对照“正常脉”,诊断自己的脉象。

10.以“水管脉动”,作为学习脉诊的基础。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切脉时机

最好的时机,清晨。未起床,大概在7点以前。这是《黄帝内经》中,诊查身体“有过之脉”的最好时机。中医治病,非常讲究病症的时机。绝对不是时刻都可以诊疗的。每种方式,有最恰当的时机。脉诊,尤其如此。


诊查身体的有过之脉,就是清晨。显然,我们发现,清晨诊脉,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诊脉的代价太大。或者说,能够体验清晨诊脉的,只有经方家的家属了。于是,开篇的动图,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清晨,为爱人诊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次好的时机,白天。白天诊脉,也要心平气和,没有剧烈运动,身体平缓时,才可以进行脉诊。如果不是自己切脉自查,而是去就医,也要保证心态和气血的平和。切勿在动怒,忧伤和各种人为的情绪异常变化下进行脉诊。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危机的时刻,不分时机。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在白天,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脉诊。

同时,结合《伤寒杂病论》,这里强调一点: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孩感冒的时候,家长的慌忙情绪,孩子的哭闹,是非常影响脉诊的。


再次强调,孩子的感冒发烧,绝对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使用经方的疗法,3-5分钟退烧,一副药解决感冒症状,是完全可能的。反而,家长的无知和暴躁情绪,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出的对患病和就医的恐惧,成为了治病的最大阻碍。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切脉的部位

寸口脉

寸口脉,特指手腕的切脉,也是大众最熟悉的脉诊部位。

寸口脉具体位置,定位如下,手腕的横线下,左右手的大拇指的反向(往手臂)延长线上。在这个区域,我们会明显的摸到一个“凸骨”。

这个凸骨,就是手太阴肺经的经渠穴,也是寸关尺中的“关”。


在《扁鹊八十一难经》中,扁鹊说了一句“寸取九分,尺取一寸”。这个其实非常的简单。我们的“同身寸”,就是每个人的中指第二指节的长度。每个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合并,恰好就是“同身寸”的2倍。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扁鹊脉法的尺寸始终一寸九分,其实就是约等于两寸。也就是三指合并的长度。所以,古代的脉诊,称为“三指定乾坤”。著名的脉诊书,也取名《三指禅》。


于是,一旦使用“三指合并”中的“中指”定位在手腕横线下方的“凸骨”处,剩余的食指,无名指,自然就对应到了“寸和尺”。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特别说明,因为婴幼儿的尺寸非常的小,成人的三指脉,是不合适的。中医对婴儿的切脉,是选一个最“敏感”的手指,然后贴合在婴儿手腕横线下方即可。


切脉的定位过程,寸口脉的寸关尺的三指定位,看上去啰嗦了很多。其实,只要能够找到大拇指反向延长线,手腕横线下方的“凸骨”,切脉就是一气呵成的。


体位

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臓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其他脉诊

在三部九侯或者仲景脉中,我们会在身体的头角,耳朵,脖子,足背,小腿上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脉诊。

在女性妊娠和分娩时,我们会选择女性的神门穴和合谷穴进行特定的脉诊。

在危机时刻,诊查生死,《黄帝内经》选择的是左侧胸口,乳根穴,神封穴附近,进行诊断。


切脉的部位,在我国古代有一段演变过程。先后有过“遍身诊”、“三部诊”和“寸口诊”。

“三部九侯”,也就是“遍身诊”,按摸全身从头到脚可以触摸到的动脉,包括头、颈、两颊动脉,上肢的挠动脉,下肢的烃后、足背、腘、股动脉。这些部位的动脉都在体表,或贴于骨上和皮下。《黄帝内经》和《难经》都是这种诊法。

后人在“三部九侯”的基础上,慢慢的精简成“三部诊”和“寸口脉”。

“三部诊”,是诊头部的人迎(颖颓动脉)、腕部的寸口(挠动脉)和足部的跌阳(足背动脉)。

寸口诊就是切摸两手掌后突起(挠骨茎突)的挠动脉,即所谓“独取寸口”,这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寸口是人体经脉的会合处,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情况。这种方法,《内经》已有记述,以后的《难经》、《脉经》等书所记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诊,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诊呼吸

如果是医生为患者诊脉,那么,患者其实只需要按照正常的呼吸节奏就可以。就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然后伸出手肘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看中医,寻找经方家,比较少,遇到医生后,容易激动。所以,这个时候,呼吸啊,心情啊,会影响脉动。


当然,有经验的负责的医师,洞察到这种情况,都会第一次假装的进行脉诊。然后,待患者平静后,再重新诊断。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如果是自己跟自己诊脉,呼吸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中医的脉诊来测量脉搏的调动数目,是“呼吸定息法”。换句话说,现代医学的脉搏测量是一分钟多少次。而中医的脉诊,是医师的呼气和吸气,来测量患者的搏动次数。于是,医师的呼吸,测脉者的呼吸,是短了不行,长了也不行。所以,平时修炼腹式呼吸、深呼吸的医师,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平时就有呼吸短促问题的医师,肯定无法准确诊断脉的跳动次数,还是先治疗自己的呼吸问题比较好。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正常的脉动数目是:

  • 吸气,患者脉搏动2次。

  • 吐气,患者脉搏动2次。

  • 换气,患者脉搏动1次。


换气,就是正常人在呼吸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于是,正常的脉动数目就是“呼气2+吸气2+换气1”,一共5次。

如果,根据正常呼吸的频率,测量的脉动数目大于5,就是速。脉动的数目小于5,就是迟。

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的速脉是6、7,大部分的迟脉是4、3。如果非常的快,或者非常的迟,就是严重的病症。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指尖力道

在手腕这个区域,人体的解剖可以分为:

毛皮层,肌肉层,血脉层,筋膜层和骨骼层。

从内部、中心的骨骼到最外层的皮毛,可能只有2cm的距离。


于是,扁鹊的脉诊,就是用“皮毛、肌肉、筋骨”,进行力道的定位。

  • 浮脉,也就是切脉者的三指,刚刚触摸到患者的皮层。基本上,没有用力。

  • 沉脉,也就是切脉者的三指,重重的压按到患者的筋骨层。

  • 正常脉,就是力道大于浮脉,小于沉脉。也就是切脉者的三指,稍微用力,压按到患者的肌肉层或者血脉层。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在《伤寒论》中,脉诊使用的最为关键的是:

太阳病,诊查是否有浮脉。

少阴病,诊查是否有沉脉。或者准确的说,是脉“微细”。


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和少阴,才是诊查脉诊的关键时期。剩余的阳明、少阳、太阴和厥阴,是用其他方式进行辩证。


于是,对于大众来说,六经辨证真的太好了。因为,我们自己诊脉的时机,无非就是感冒发烧,或者一些特殊时刻。脉诊的辩证,越简单越好。复杂的脉诊,严重的病情,自然就是及时的就医。


在感冒发烧的时刻,我们最关心,《伤寒论》最关心,患者有没有浮脉。也就是,我们的脉搏,竟然在手腕的皮毛层。

很多妈妈,在使用奥易精医为孩子诊断感冒,咳嗽,鼻炎等状况的时候,就亲自发现了“浮脉”。

对于正常人来说,感冒发烧,属于伤寒表证或者中风表证,显然,表证,就是体表的问题。那么,对应的脉象,就应该是浮脉。所以,这种感冒+浮脉,就是匹配的病症,称为“脉症合”。从而,使用《伤寒论》的经方,就能够一副药药到病除。


对应老人来说,感冒发烧,本应该属于伤寒表证。可是,切脉,竟然没有浮脉。需要非常用力的切脉,非常仔细的辨别,才可以体验到指尖传来的搏动。那么,就是“感冒+沉脉”,就是脉诊不合。从而,需要使用“六经辨证”的体系,进行治疗。如果“感冒+沉脉”,医师依旧给予发汗发表的药物,就是医之过。关于这种特殊感冒的情况,您可以点击参看《老年人感冒发烧的“复杂处理”》。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缓为脉之神:Q弹的脉搏

人体的脉搏,这种搏动的力量,是按照“五行平衡”后,达到一种阴阳和合的方式,体现在特殊的部位。所以,人的手指,感受到的正常人的脉动,就是下面的感受:

1.指下有力。

2.力道和缓。


脉诊,其实在《黄帝内经》中,一直的强调,是诊查身体的“胃气”。

胃,脾,土,黄,甘,肉,缓,中间”,一直都是《黄帝内经》中的臓腑五行体系的根本。


缓脉,用文字表述,比较费劲。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体验。

缓这种力度,介于“硬和软”,“强和微”之间。

  • 比较硬,显然就是金石类的物质。非常软,就如同流水。

  • 强烈的搏动,可以体验下打桩机。微弱的力量,就接近于无。

所以,综合上述的感受,缓的这种脉搏力道,就是“橡皮或是塑料软管”给我们的指尖带来的感受。


任何小区或者绿化带,我们都见过洒水的软管。这个管子,我们踩上去,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感受。

如果,正在洒水,而且水压强劲,我们会发现脚下的软管,开始接近硬管。

如果,停止洒水,毫无水压,我们感受到脚下的软管,一踩就空。


于是,缓脉给我们带来的就是力道均匀感受,用比较流行的话,就是Q 弹的感受。显然,太硬了,没有弹力。太软了,也没有弹力。

如果没有踩过水管的,小奥提议,用“充水”的气球,进行替代。


任何比喻,都是非常局限的,可能还会比喻错误,引导错误。

但是,用水管软管来比喻脉搏,是非常恰当的。

用Q弹来形容指下的搏动感受,也是贴切的。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奥易精医“水管脉动”

首先,脉搏,就是从血脉中传递出的搏动。而血管,就是水管。虽然说是血液,但是,血液的8-9成,还是水。其次,管壁其实是人体的膜网系统。而水管的塑料和网状,其实比较接近。

其次,血脉是埋藏在人体的皮层下,肌肉里。而人体的肉质,正常人,就是Q弹的。所以,从血脉层传递出的力量,叠加到肌肉层,传递到指尖的肌肉,一定是Q弹的。人体的肌肉,含水率也是接近7成。


对于古人来说,自然界的材料,无非就是金石和木材,能够遇到如此贴切的比喻,传递脉诊的感受,他们是真的有心无力。

当然,这里要澄清一件事,不是所有的脉搏,内部都是有“动脉”的。不是所有的动脉处,都会有脉搏。中医认为的“脉动”,是因为“经气和血脉”在特定的地点,共同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其次,浮脉和附骨的沉脉,显然就不是主动脉传递出来的脉动。如果执迷的认为是动脉才有脉动,然后测量脉搏,一定是荒谬失误。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管壁弹性适中,充水和水压适中,可以类比人体脉道的这么一个水管,那,就可以体验到最贴切的脉诊了。当然,如果找不到,我们还是可以“模糊”的类比的。


在手压按水管或者脚踩水管的时候,您根据常识和体验就会知道,如果压力小,那么传递的脉搏也就小。如果重压水管,指下体验到的反弹力就会越大。


于是,我们发现了,脉诊的下面几个变量:

1.充水,不充水。

2.水流速度。

3.软管的粗细和长短。

4.软管的弹性。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经气血脉

显然,脉,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医都会理解和默认为“血脉”。

但是,这是非常偏驳,甚至会导致谬误的理解。奥易精医刚刚在浮沉2个脉中,专门解释和澄清了“脉”不一定是动脉。


我们指下感受到的脉,其实是“气脉”。换句话说,传统的“血脉”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脉诊”,是气脉。这个气脉,就是“经气”和“血脉”的简称。


如果单独的看寸口脉,尤其现代解剖学,这里称为“挠动脉”,就一定会被动脉=脉搏给带偏。

如果仔细研究古医经中的三部九侯和人体的穴位,您会发现,在明显没有“动脉”的地方,我们的身体还是有“脉搏”,这就不是“血脉搏动”可以解释的。

而穴位,其实是经气游走的特定汇集点。所以,有了经气的动能,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搏动。


于是,三部九侯和寸口脉中,一部分是“血脉脉动”,一部分是“搏动”或者“气动”。

在寸口脉中,因为是测量的“手太阴肺经”的脉动,同时,肺和肺经,同时主管身体的经气和血脉,所以,寸口脉,是同时测量“经气”和“血脉”的。


血脉,脉动,就是上述比喻的水管充水的Q弹感受。

经气,搏动,就是肌肉得到经气动能而弹跳的现象。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在经气血脉,或者简称的“气血”中,还存在“气血律”。也就是气血的互相影响:气,为血之使血,为气之宅

所以,脉管内的感受,显然,就可以代表人体“血分”的征兆。

脉管外的感受,就是代表人体“气分”的征兆。


用水管来比喻就是,水流(血液流动),显然就是脉管主管。那么,流动相关的,就有流速,流利,都是“血分”。

而水管外,无形的部分,就是“气分”。因为是气,那么,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何会有“浮脉和沉脉”了。


人体的气血,其实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营卫”,营卫来源于中焦的胃,经过血脉的运输,四布周身。所以胃气就好比是水管中水流的能量来源和物质基础。

于是,脉诊,不管浮沉迟数,只感觉指下的弹力,就可以知道身体有没有胃气。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素问·玉机真臓论》:岐伯曰:五臓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臓之本也;臓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臓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切脉的第一个检验,其实不是病,而是“胃气”。

有胃气就是“生”,无胃气就是死。但是,胃气的有无,《黄帝内经》绝不是简单的无胃气=无脉。而是没有胃气=真臓脉。真臓脉的概念,比较难懂。但是,因为真臓脉涉及重大疾病或者死前的切脉,这里对于常人来说其实是不合适的。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正常的脉

正常人脉象,古书称平脉,常脉。

呼吸之间为定数5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粗不细,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推动和反弹反应正常,尺脉沉取不绝。

古人总结为三有:有胃,有神,有根。

  • 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

  • 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Q弹,节律整齐,隐藏反弹力;

  • 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重按,沉取不绝。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象精解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

脉象,就是寸口脉搏动时的“图像”。

因为中国的汉字,就是一个“图像”。

所以,不论是早期的浮沉迟数,还是后来的五行脉“弦洪缓毛石”(弦钩缓浮沉),亦或者到了后期的20多种脉象,其实,都是在用“文字”刻画脉象。在脉象的研究中,象科学和脉学,是两个难点。


关于“象科学”和“象形文字”,奥易精医的前期推送,专门进行了深度的解析和还原。中医就是中国古代象科学下的一个分支,对象科学不能参透,《周易》《音乐》《中医》等等古代的精髓文化,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这方面更多的内容,您可以在奥易精医的【精髓文化】版块下查看。


脉象,就是脉搏时形成的图像。

脉动,其实是3D立体的。所以,很多脉象,其实是特指搏动时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浮沉,显然是指搏动的部位。或者说,我们切脉时需要用力的程度。


脉的这种立体属性,欺骗了很多人。因为我们被脉学,被文字脉,给先入为主的洗脑了。后世的大师们,也没有精确的进行辨析,导致了学子的模糊。


如果把水管脉动的这个比喻,拿过来分析,其实就非常的简单。

脉象,就是考察的“水管脉动”的不同方面。

文字脉(24,27或28脉)是脉象的不同情况,仅此而已。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奥易精医把这近30种脉象,分为基础脉象和文字脉象,现仅举其中几种为例,简略介绍一下。


《脉经》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计24种。

《濒湖脉学》将脉象归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共27种脉象。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浮、沉

这两个脉,就是对应的脉搏的位置。或者切脉时,手指用力的程度。

  • 浮脉,就是脉搏在“皮层”。切脉者的手指,不需要用力,刚刚接触被切脉者的手腕皮肤,就可以感受到脉搏。这种刚刚接触,就类似于几何里面的“切线”。

  • 沉脉,就是脉搏在“里层”。因为手腕的最里层就是骨头,于是切脉者的实际感受是手指重重压按到了患者的骨头,才可以体验到微弱的脉搏。

  • 肌肉脉,也就是常脉。显然,轻触皮肤,不是肌肉脉。重按至骨,也不是肌肉脉。肌肉脉,就是中等用力的程度。


迟、数

这两个脉象,就是对应的脉搏速度。切脉时,按照现代医学的度量,就是一分钟多少次,有的人是80,有的是90,有的是100。

那么,假设90是正常,80就是迟,100就是速。

脉搏搏动的速度,快或者慢,迟或者数,是非常容易辨认的。

  • 常脉:数目为2+2+1=5

  • 数脉:数目常为6、7。

  • 迟脉:数目多为3、4。


滑、涩

这两个脉象,必须用“水管脉动”的比喻,才可以有效的传达。如果,脉管中的水,流行正常,丝滑的,显然,就是滑脉。如果,这里面流行比较阻塞,或者说,水质比较浓稠,还有泥沙,那么流行就比较艰难。气流,水流,泥石流,显然,流利程度不一样。


因为脉是气和血,也就是在血脉里面和人体气分共同作用的。那么,决定流利程度的自然有如下的因素:气的强弱,水的多少,血的多少,杂物的多少,身体内部的阻碍。


  • 气,是脉动的一个原因。很多气旺的人,脉就比较数。

  • 水,比如身体内有痰水,痰湿,就会导致水流速度增快。

  • 血,有的人是血热,这样脉搏测量时,也是变快的。

如果身体内部有阻塞,垃圾,也会对脉搏的传递造成影响。毕竟,脉搏是动能从内而外的传递。任何的体内的介质,都会影响脉动的流利程度。

长、短

这两个脉,其实特指脉形的长度。或者说,是水管脉动的水管的长度。寸口脉的标准长度,是在手腕的经渠穴上延9分下延1寸。但是,有的人的脉动长度比较怪异,有的可以非常的长,有的可以很短。

为了解释这个脉型的长短,我们必须理解开篇时介绍的“寸口脉”的尺寸的含义。同时,因为“尺”,是中医界的一个难题,解释起来有些浪费文笔,所以,今日仅仅以一寸九分来定脉形。

  • 长脉,就是脉搏的区域,大于一寸九分。

  • 短脉,就是脉搏的区域,小于一寸九分。


粗、细

这两个脉,细脉,古代医书用的多。粗,用的少。更多的是用“洪、盛、大”等进行替代。因为文字功底有限,不想造成误解,所以,奥易精医用“粗细”来描述这种对比强烈的脉象。

粗细,显然是特指“水管脉动”的管道的粗细。长短是纵向的,粗细就是横向的。

  • 细脉,就是脉搏时,手下感觉到是一个细线一样的跳动。这个脉动的横向区间,就是犹如细线。

  • 粗脉,或者说洪脉,显然就是手指下的感受,脉搏犹如一个粗水管。脉搏的横向区间比较大。


微、盛

这两个脉,微脉,或者脉微弱,古代医书用的多。盛,多数是用“实,洪”进行替代。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脉搏是身体内部的气血动能,通过血脉肌肉传递出来的感受,那么,就容易理解“缓脉”的意义。这个缓,前文重点奥普了。

微,就是脉搏时,指下根本感受不到搏动的能量。微,就是微弱,微小。那么,微细,其实是两个脉。细脉,是管型细,但是可以搏动力量强。微脉,是脉搏的能量,正常的脉形也可以配合微弱的搏动。古人在脉微细上,不求甚解,模糊处理,导致后世学子无法理解。


盛,显然就是脉搏的能量很强。如何描述这个强?在正常肌肉脉或者水管脉时,我们说到,如果你用力压按或者踩水管,它的反作用力就会变大。于是,盛脉时,就是这种感受,我们切脉者用正常的力,指下的脉动力量就大于缓脉的力量。举个例子,一个体质正常的人,如果有口渴,便秘,内热比较严重,他的脉动力量,就会非常的大,非常的强。


于是,古人的脉微细的对应法,其实是错误的。

脉动的强弱,力量的大小,显然是“气决定”的。而脉管的粗细,显然是血脉决定的。所以,脉微,是气分。而脉细,是血分。

只要理解了这一段,《伤寒论》中,少阴篇和厥阴篇的两个重要的处方,就可以辩证准确了。


从这个角度,什么悬丝诊脉,什么仪器脉诊,都是非常荒谬的。关于生动有趣的悬丝脉辟谣和仪器脉的缺陷,我们将在今后的短语音节目中为大家带来。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3D脉象

洪,洪水的洪。这一个字,其实是多维度的象。洪水来临时,他的水域的宽度,高度,速度或者水的势能,是非常强的。那么,洪,其实就是3D的一个象。


用洪,来作为微,作为细的反义词,对比脉,是非常不确切的。古代文字的理解,古人传递脉象的抽象,甚至脉学本身的玄机,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基础脉象解释不清,更加大了复杂脉象的鱼龙混杂和障人耳目。


洪这个字背后的含义,它又比较接近“大”,所以,洪大二字描述脉象时常常出现。《伤寒论》中就有脉洪大的原文。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如果,您还记得奥易精医的“水管脉动”的比喻,那就非常容易理解单一维度和多维度的脉形取象了。

水管脉动的几个变量:

1.充水,不充水。(胃气的有无,决定脉气)

2.水流速度。(水流和血脉流动等同)

3.软管的粗细和长短。(脉形)

4.软管的弹性。(脉动力量)


因为我们默认水管脉动是充水的。所以,有没有充满液体,和是否液体为水,就是2个基础的前提(隐藏)。换做是人体,就是有没有胃气,以及脉动的传递介质是不是水(血)。上述水管脉动的比喻,对应到人体的寸口脉,其实就是“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细粗”和“微盛”。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这6组,12对脉象,全部都是单一尺度的脉象。因为是“单位”不同,或者说维度不同,所以,基础脉象有截然对立的成分,更加是可以进行组合出现的。

比如,浮脉,就是浮。不可能有沉脉。数就是数,不可能迟。

但是,浮脉和数脉,浮脉和短脉,是可以结合的。

洪脉,这个3D脉象,就是,浮,数,滑,粗,盛的结合。


关于中国象形文字,中国象科学的象的叠加,这就是非常典型,深入精髓的举例。


紧脉

紧这个汉字,是没有浮沉,迟数和滑涩的。紧,就是松紧的紧。那么,紧其实可以用“粗细和强弱”,进行叠加描述。紧,最好的反义词是松。紧其实是对脉管的一种“束缚”。于是,脉形上,横向幅度上,会变细,会紧凑一些。那么,紧脉,其实是“束缚”感。切脉者,指下的感受,就是一种束缚感,脉管的正常幅度和弹性,被束缚住,就是紧脉。


紧脉是不是细脉?不一定。

紧脉,是不是微脉?不一定,因为束缚力,还有反作用力啊。


束缚力的来源,就是紧脉背后的病理。多数情况下,在《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紧脉就是对应“寒”。热胀冷缩,寒,就会让水管脉动变得紧凑。同时,紧脉的另一个对应的原因,是“痛”。不通为痛,不通就是有阻塞,经气血脉的瘀堵,就好比交通堵塞,自然就是流动的车辆形成的线路变窄。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弦脉

古代有琵琶,有琴,今人有吉他。弦脉,就是犹如琴弦一样的脉。

切脉者,指下的感觉,就是在弹吉他。这个脉形,比较紧凑,脉动力量,比较强。《素问》用“端、直、长”来形容弦脉。


弦脉的3D立体还原:长,直,紧,强。从琴弦上传递的能量,搏动到指下的感受。


脉弦紧,常常在古代医书中出现,其实,2者区分很明显。随意的写下弦紧的脉,容易自欺欺人。弦脉,主要就是琴弦的感受。这个,医生病人,都可以体验。而紧脉,主要的感受是束缚感。紧脉不一定长,直,强。弦脉,不一定是因为脉形被束缚而产生。


比较奇特的是,身体的琴弦,最接近的,就是人体的筋膜。尤其是经筋。所以,大部分的弦脉的人,是肝、筋的问题。相反,紧脉的人,其实是有“寒”。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芤(kōu)脉

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如上图)。


正常情况下,切脉时,你用力,脉动会反作用力。而芤脉,其实就是没有反作用力。脚踩一个没有持续水流的水管,一脚踩空的感受。如果有葱,或者空水管,这种感受,会跃然指尖。这种感受,医生,患者,都可以体会,无法骗人。


芤脉3D立体还原:浮脉,微弱,偏粗,中空如孔,无后续动能支持。


用水管脉动作比喻,我们是默认水流持续的。芤脉说明脉形是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其实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后续供应很差导致的。那么,芤脉,显然是“血脉”也就是血分的问题。于是,这种脉,对于女人就是流产、失血后常见,对于男人就是受伤流血或者遗精过度导致。


牢脉

对于脉诊,其实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推动法”。脉,不是固定不动的。我们可以在垂直角度上,用力压按。也可以在水平角度上推按脉搏。如果是“水管脉动”这种推动测脉法,比较形象。

牢,显然是固定的意思。这种脉动出现是,多数还配合“沉”。


牢脉3D立体还原:沉脉,固定,推不动。


对于牢脉,身体内部,就是有一些“积聚”,“寒疝”,导致的脉气稳固不动。


奥易精医的脉象,介绍了6组12个单一脉象,和举例辨析了4个3D复合脉象。如果把一些类似的脉象进行删减,对应的反义脉象补充,其实就是古人总结的20种脉象。

比如,大,洪,实,其实是一类。

再如,伏,牢,沉,也是很像的。

还有,弱,微,虚,濡脉的区分。

最后,对于代脉,结脉,促脉,其实是《伤寒论》中的特殊脉象。至于所谓的散脉,革脉,真臓脉,这种濒临死亡的重症脉象,非常的少见,中医接触的机会也不如古代。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证合

《素问·玉机真臓论》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上述脉色同参,脉合四时,就是身体一致性,病理病气一致性的体现。在《黄帝内经》中,脉象,从来都是一个诊断手段,而不是诊断结果。在《伤寒杂病论》中,证象和脉象,也是同时参考的。


望闻问切,四证合一,是古人立下的法则。绝对不能只用脉诊就定下疾病的诊断。

在20多个脉象解释和3D还原中,奥易精医尽最大的可能,还原脉象的“象”,而不是解释脉象背后的病。就是因为,脉象,是一个结果,是一个事实症状。但是,导致这个结果的病因,可能有很多。脉诊和病理之间,有对应关系,但是绝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古人的脉诊书籍中,总结了很多脉象和不同疾病的对应,这个,只能作为参看。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可是,后世学子和媒体宣传,导致了,脉诊就是脉诊,一个诊断,决定所有。这是巨大的谬误。


脉,其实是在利用“同频”的法则,检测身体的“气和血”。

证,就是身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正常、异常的状况。

每一个异常的身体状况,会影响身体的气血,从而导致不同的脉象。


举例来说,感冒发烧,这类的伤寒表证,显然就是体表的问题。那么,脉气,就会对应到“浮脉”。

亡血失精,身体大虚,就是血脉亏损的原因,对应到脉诊,自然就是脉微弱,迟缓,或者说,芤脉。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气和病形

在《黄帝内经》中,脉诊的一个重大应用,绝对不是“诊断”五臓六腑的重大疾病,而是“形证”。

《脉要精微论》中,脉诊中的尺脉,其实就是诊断形体的。原文中,我们看不到五臓六腑的病变,都是头,喉,腹,胸,膝、腿、足的诊断。

《平人气象论》中,寸口脉,也是用来诊断头疼,肩背痛,足胫痛,少腹痛的。

在《黄帝内经》中,脉诊其实是用来区分身体的内外阴阳的。

在《伤寒论》中,太阳篇的浮脉,少阴篇的脉诊,也是区分身体的内外阴阳的病症的。


于是,从这个角度,那些动不动就脉诊说我们虚,说我们有痰湿,有淤血的,可能是一个“骗局”。这年头,谁还没点痰,谁成年后不带点虚?任何通用的断病法则,都是骗局。当他对你这么诊断,他就会对其他人同样诊断。那么,其实他根本没有诊断。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脉,是检测身体的气血。

证,是身体病变的反应。

脉症合,其实就是这2个指标匹配,于是,身体就算是生病状态,其实还是“正常”的。比如,感冒期间的浮脉,显然,病证的怕冷,怕风,流汗无汗,都是体表的病变。而浮脉,不就是检测到“体表”的脉气么?

所以,脉症合,一副经方药物,就药到病除。


同理,如果是皮肤病,肩周炎等,我们最希望自己就是浮脉。因为这样,才是脉症合。如果皮肤病或者肩周炎,竟然是沉脉,那么脉证相反,这种病症的治疗,就非常的困难。


重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身体一定虚弱,这样的话,脉气就会减少,那么,脉微弱,细微,就是“病态中的正常反应”。治疗起来,也会比较顺利。相反,一个重病的人,竟然是“洪大”的脉象。这就是危证。因为,脉诊在检测身体的脉气,所以,内部重病,外部脉诊为洪大,表示的是身体的气,已经在虚脱了。这种相反的脉象,配合病症,是非常不好的。


便秘的时候,我们身体内部多了一些食物、实物。显然,如果我们还有口渴,发热,舌苔黄等症状。自然是希望脉象比较洪大的。因为,这样才是脉症合。如果,一个人便秘10天,脉象竟然沉微,这就是有问题了。


色脉同参,在《难经》中,演绎的最为详尽“五臓各有声色臭味,当于寸口尺内相应”。


那么,脉诊,其实,最好不要进行“医书”般的诊断。而是进行描述。

比如,奥易精医提出的单一基础脉象,这6对。

再配合一些3D的描述,和指下的特殊感受。


这样记录,才是最好的脉诊。


经方家的脉诊记录单

基础脉象:

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粗细:?盛微:?

左右手,各不同。

寸关尺,三部九候。

以及,特殊的脉象。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在疾病诊断的时候,显然我们还有病人自己的自述,各种不适的症状。

在疾病诊断的时候,还要医师的问诊。望闻问切中,我们可以检测身体的《经方十证》。


那么,患者的诉苦+经方十证+脉诊脉象,就是一个患者最好的诊断记录。

用上述的解释继续举例就是,如果您是来治疗感冒的,皮肤病,肩周炎的患者:

  • 患者的诉苦:发烧,流鼻涕,怕冷怕风,出汗。或者肩背痛,皮肤流脓。

  • 经方诊断:吃喝拉撒睡精力等基础状况。

  • 脉诊脉象:浮沉迟数滑涩等等。


那么,脉证合,还是不合,一目了然。

医师,如果真的精研过《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他的诊断书,一定是这样的3个方面。

同时,如果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诊断记录,我们会发现,“没法骗人”。

第一,患者的自述,包括病情和基础状况,全部都是事实症状。

第二,患者的脉诊,既然是基础的脉象,那么,你摸得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都摸得到。如果使用类似濡脉,沉紧,微细的诊断,甚至是体内有痰湿,气血两虚的结论,患者容易被蒙蔽。

脉象,就是具体的,可以描述,可以还原的。

第三,如果出现医疗问题,高一级的中医师,经方家,就可以知道到底问题出在了那里。医师也可以从中反思。

第四,如果症状和脉象变化,患者是最清楚的,因为“对比”就在他的身上。一旦有异常的病症和脉的记录,那么,回归正常,他就知道自己治愈了。也就知道这个医师的实力究竟如何。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五臓疾病

难经,50,不满一动,肾气先绝。

在现代体检和脉诊疾病中,我们似乎常常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有“五臓六腑”的病变,才是疾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的体检报告一切正常,可是身体各种不舒服,各种小毛病。

我们经常被脉诊忽悠,然后吃了一堆中药,到底有没有效,有没有治愈我们,究竟谁知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武断的说,在45岁之前,是不会有臓腑疾病的。甚至,连肿瘤都不一定存在,何况是严重的臓腑疾病?

那么,指望利用体检或者脉诊,诊断出“臓腑病变”,可能就会失望而归,或者被欺骗和忽悠。


真正严重的臓腑疾病当然是存在的,也是可以从脉诊中得知的。

比如,《难经》中,就有50动1止的说法。


《灵枢·根结》

“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臓皆受气。”

《难经·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臓无气者,何臓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臓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那么,严重的臓腑疾病,显然就是“臓无气”。气和血,是身体的根本。如果没有“气”,臓腑的正常的循环,动能确实,阳气无,就是阴积累的开始。

气的缺失,就是更新代谢的停止,垃圾积累。

阴的积累,就是肿瘤的形成,和癌变的前奏。


五十动一止,显然是脉搏的数量问题。但是,绝对不是1分钟多少次的脉诊。而是患者接受脉诊时,医师用正常的呼吸速度,进行脉诊的测量。这种测量,需要医师呼吸10次,测量正常情况下50次脉动有没有缺失。


五十动一止和臓腑无气的对应关系如下:

50,五臓受气。

49,肾臓无气。

依次递减,肝,脾,心,肺。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假脉,假象

在身体的症状中,我们有“真假寒热”的区分。

在脉诊中,其实也有“真假脉象”的辨析。

脉诊,绝对不是唯一的诊断方式,有可能,还是一种错误的诊断法。

望闻问切四诊中,如果可以做到前面3个非常的精确,有时候,脉诊,是应当舍弃的。


为何会有假的脉象?

因为,脉,是身体气血由内而外,经过手太阴肺经传递到“寸口”的一种诊断模式。整个脉象的形成中,干扰脉象的因素太多了。

这就是为何会有“同参”的说法。

我们诊断身体的方式有很多,色,脉,证,都是可以诊断的。

当多个诊断同时指向一个病变的时候,不符合的,不准确的一个诊断,就要舍弃。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不同情形的脉诊

1.浮脉的临床

在大多数情况下,浮脉的主要病症其实就是感冒发烧,或者肩周炎,皮肤病这些表层的问题,以及疾病初发。因为浮脉是身体正气在体表与病邪斗争的结果,所以,很多中老年人,基本上摸不到浮脉。反而是年轻人,小孩子,浮脉比较常见。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2.胃病

在《伤寒论》中,仲景先师,使用“关上”脉和趺阳脉,来检查胃气。

关上脉,就是中指的脉。显然,在人体形状上,胃部,就是身体的中间,那么,自然对应寸关尺的关。

很多常见的胃病,就是《伤寒论》中的心下痞证,心下痞的状况,一定要检查关脉的状况。同时,在胃部的中脘,上脘穴下脘穴,以及巨阙穴水分穴的切诊,也是必要的。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3.感冒的脉诊

在感冒的诊断中,仲景先师使用“浮脉”,来确定是否为“太阳病”。

同时,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我们需要调动身体的气,辨别身体是中风还是伤寒。所以,脉诊的阴阳区分非常的明显。这个时候,是需要仔细辨别食指和无名指的脉。换句话说,三指禅,要变成二指禅。


于是,在心下痞、胃病的诊断中,我们重点考察中指的脉象。

相反,在感冒,太阳病史,我们重点对比食指无名指的脉象。


为何要知道这个?因为,患者对应不用的病,切脉,会有不同的姿势,手型。甚至,我们有时候还会检查脖子,足背的脉动。

如果,一个医师的手切脉,任何变化都没有。。。。


4.便秘的脉

显然,便秘是腑有实。那么,脉象一定是在肌肉层。而且,因为实脉,脉象会比较滑,比较有力。

便秘是有寒热的。热的脉,显然就会比较的洪大。寒的脉,就会比较的紧。


5.沉脉的临床

沉脉,对应的就是少阴证。如果准确的说,细脉,微脉,都是少阴证。

脉沉细,脉沉微,脉细微,是截然不同的三个病症。

少阴证,是《伤寒论》系统中的重病。也是很多危险疾病的初期。

如果真的想要做到上工治未病,想要解决重大问题,一定要在“少阴证”的时候,早识别,早治疗。

显然,一个沉脉,就是代表身体的气,已经积聚在体内,无法外出。那么,元气不足,就是第一层的病变。

很多人,在感冒的时候,都是沉脉,您就已经可以“预知”点什么了。


在沉脉的体系中,伏脉,牢脉,都是沉。这些伏脉牢脉对应的病症,就是身体内部有了肿瘤。


元气虚弱,病邪积聚,肿瘤寄生,三座大山,在劫难逃。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6.女性脉诊

女性的脉诊中,最重要的就是“左右手同时诊脉”。

在测量血压的时候,我们知道,左右手其实是有差距的。

在体检的时候,尤其是经过奥易精医《国外的高级体检》的宣传,我们知道,我们的四肢,都是有不同的血压的。

那么,脉诊,其实左右手也是不同的。


中华先贤,把左手定位为血,右手定位气。

所以,左右手的诊断,其实就是在对比权衡身体全局的气血偏盛。


女性的正常脉,就是左手大于右手的。这种“大于”,非常的明显。


有一类妇科病症,叫做崩漏。就是经血不止。

这种病症,在脉象上比较特殊。正常的脉搏,是上下跳动。

而崩漏的脉象,是指下感受到左右横向的跳动。

去年的时候,一个远在加拿大的朋友,就是亲自为自己诊断过这种脉象。


因为崩漏就是无法固血,那么,如果女性长期是左右跳动的脉,自然在怀孕和安胎上,就存在巨大的风险。


脉诊绝不是唯一的诊断,单独切脉不可能三指遍知病症


7.孕期的脉

孕期,如果想要顺利的怀孕,安胎。根本不用去做昂贵的人为方式。

左右手拿出来,看看女性的脉就知道。

  1. 备孕时期,女性的左手脉应当大于右手脉。

  2. 怀孕时期,关脉后,比较强盛。也就是尺脉,比较强盛。尺,对应阴,对应血,对应身体的腹部。也就是,腹部血旺,就是受孕。

  3. 怀孕时期,女性的寸口脉有变化外,还有神门脉动。神门穴,就是小拇指的方向延长线。

  4. 安胎时期,左手脉大于右手脉,就是安胎顺利。

  5. 分娩时刻,右手的脉开始主导,而且是合谷脉动。


8.男性的脉

男人多少是阳盛。所以,寸口比较强,尺脉比较弱。

男人是气多血少。所以,脉形上,最怕出现细脉和微脉。

很多男人,只关心自己的“X能力”,于是,芤脉,你们就要警惕了。这个脉象,比肾虚有用的多。

如果,女性有流产,大失血,或者一般情况下的手术,重伤,都会有类似“芤脉”的情形出现。


给文章一个赞赏吧
扫一扫,快速掌握相关攻略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豫西客服
营销顾问
13537843994
微信hu578155307
0.2166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