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深圳市有限公司
豫西药网
广告业务:13537843994
产品业务:18864148056
  •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三部六病纲要(一) 表、里、枢,合称三部

来源:3686
时间:2022-04-12 11:39:48
分享到:

三部六病纲要(一)                                


三部六病纲要(一) 

 马文辉

三部六病纲要

前 言

最初接触“三部六病”这个学说,始于 1985 年 3 月 25 日《探春学报》的一篇题为“三部六病——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说”一文。当时本人正在山西中医学院读三年级,恰好学完《伤寒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六经辨证”就疑虑重重,理不出头绪。上述一文,如久旱遇甘露,一下扫清了积郁多日的困惑。在强列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好奇心的推动下,我第一次推开了恩师刘绍武的家门。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投师于刘绍武门下,开始钻研“三部六病”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全新中医学说。经过近十五个春秋的潜心学习和临床实践,受刘老之托,几易其稿,反复求证,整理出“纲要”一书。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黎崇裕

刘绍武老师他的一生学术成果完全凝结于“三部六病”这四个字中。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五年曾有两位师兄分别刊印了“三部六病”两个版本,作为内部资料进行交流,使老师的思想得以保存和推广。时过十五年,这一学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致力于研究。上述两个版本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和记录了刘绍武老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刘绍武老师晚年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作了调整,归纳为“三纲二要”。弟子不惜浅薄编写了拙著,并请老师题写了书名、题词和序言(代),以作交流,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2000 年5月于太原

第一章 思辨框架

  波尔说:“自然界凡允许存在的事物,若没有一个框架和形式,内容就无法掌握”。理论更是如此,若没有一个思辨框架,内容就会流散无穷。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三个系统构成,它们是表、里、枢,合称三部。三部为病,则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合称六病。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第一节三部的划分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它有两部分构成,气血和框架。二者相互作用不断分化,最后形成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包裹在里的内层,和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密,保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   表部

1、表部的概念。凡是和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

⑴ 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m2 ,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m2,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⑵ 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3、六淫致病。《素问"空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即空气,表部接触空气,故表部诸病皆从风来,风邪作用于人体,一是体表,一是肺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以空气为载体,温度、湿度、压力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为病源。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病源微生物所为,中医治病就是基于改变条件、消灭病源、提高机体抵抗力三个方面着手,因此是全面的、科学的外因论。

二、里部

1、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是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所以,古人把里部也称作地部,通地以摄水谷之精微而自用。

2、里部的功能

⑴ 胃与六腑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灵兰秘典》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在里部的腐熟、消化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利用。在里部系统中,胃在传输上,起主导作用。因此,《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⑵ 六腑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在里部,结肠可吸收进入人体内的80%的水。所谓水湿的概念,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停留在机体某一部位而不能被支配的水分。水湿在里部积聚,上逆则呕,下行则泻。水湿在表部积聚,轻则感觉体重乏力,重则水肿出现。水湿在枢部积聚,则出现动悸不安,小便不利,口中不仁。

⑶ “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这此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枢部

1、枢部的概念。凡是和气血接触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枢部将表部吸入的氧和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而为血液,循环不已,营养周身。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不受气血的灌注,就会缺血坏死,失去其特有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说明气血无处不到,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身有多大,枢有多大之说,横跨表里二部。因此,枢部又叫半表半里部。

2、枢部的功能

⑴ 心脏的主导作用:在枢部,血液的作用固然很大,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脏。《灵枢"师传篇》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而《灵枢"口问篇》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摇”。《素问"灵兰秘典》更突出了心的主导作用。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血液在心脏作用下,环周不休,灌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心脏一旦停跳,血液则失去其作用。

⑵ 血液的营养、保卫功能:古人认为血液的营养和保卫功能分别有营和卫来完成。《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营有营养滋润之意,是通过血液供给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物质。卫有保卫功能,即免疫力,对侵入体内的病源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吞噬作用。

⑶ 肝脏的调节、代谢功能:《素问"痹证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机体内各种有机物,如酶、激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么多复杂的物质如果没有肝脏的和调功能,是达不到动态平衡的。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代谢活动,体内会有很多代谢产物不断地排出。洒陈六腑,洒就是均匀一致的向外喷洒,陈就是体内无用的代谢产物,通过洒陈的功能由六腑排出体外。

(4)气血的载体:血液的载体是血管,气的载体是神经。机体的整体性是通过气血的循行来完成,气血的功能通过载体来表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异名同类。

第二章 整体内函

人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是地球上最高形式的生命体。构成它的两类物质,一是动态性的气血,周流不息,弥散周身,外动而内静,为用而中有体,达成了机体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类是静态性的框架,结构恒定,功能专一,外静而内动,为体而中有用,形成了机体的局限性和特异性。这两类物质动静相依,体用互补,如河洛二象(波粒二象说),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运动和生理功能,其整体协同性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气血的统一性。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机体的统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异名而同类。功能上表现为高度统一性。

二、生态的自组性。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胚胎形成,这一从整体状态演变为各个元素的独立状态,由原始的统一状态,逐渐分化为彼此独立的因果链,这一过程叫做渐进分异。渐进分异导致系统结构的分化,同时也使系统向复杂发展。这种发展是由机体内部的预决性所决定。这种来自父母精子和卵子中的遗传密码即人体生态的自组性。

三、层次的有序性。人体从单个细胞,逐渐形成双胚层、三胚层,从胚层到组织,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系统,最后形成三个层次、八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整个过程执行着严密的等级秩序,即层次的有序性。

四、结构的功能性。结构反映了整体各要素在空间的秩序,功能反映了机体各要素在时间中的秩序。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归根到底是一回事。任何组织器官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秩序,是科学的统一。

五、动态的平衡性。法国大医学家伯尔纳说:“所有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功能就是人体所表现的生命现象。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乃是高等动物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稳定不是静止的,而是由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动态是系统保持稳态的前提。

六、形神的一致性。《内经》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荀子》也说:“形具则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张景岳也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和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七、天人的合一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变化的产物,人是宇宙的微缩体和全息胚。人立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空气、阳光、水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所以《周易》把人与整个宇宙作为统一体来看待,称天、地、人为三才,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八、意志的主导性。《荀子》说:“志者,气之帅”。主观能动性,意志的反作用,即意志的主导性。刘河间说:“神能御其形”。突出了意志对形体机能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意识活动的反作用和驭统身体的主动性和主导性。只有人才有真正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和意识作为社会现象则是人所独有的特征。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创造客观世界”。意志不仅影响人体本身,也影响着整个世界。

第三章 理性规范

任何学说如果没有规范的理性,就会流散无穷。辨证论治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科学的理、法、方、药体系,中医就会成为零散无章的经验性结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体系分为整体辨证、系统辨证和局部辨证三大体系。

第一节 证的研究

证是中医学术思想特有的概念,是机体发生病变后所呈现的应变态势。证是疾病存在的方式和运动发展的状态。证是疾病本质的反映,但它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表征疾病。

病是疾病的一个线型概念,它概括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病在它的过程中不会改变。证是疾病的一个点概念,它只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生理特征。证是在不断变化的。一种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多个证型。证是动态的,是量变的过程。病是静态的,病的改变是质变过程,它标志着病位、病性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相同的病因人、因时的差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这就是中医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一、证的四性

1、证的多样性。同一性质的证的表现形式可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阳明病证,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食结、痰结、水结、血结等不同方证。另外,同一方证,由于病时不同,其表现也不尽相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等。

2、证的多义性。同一表现形式的证也可是不同性质的方证。例如《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小建中汤证属太阴病范畴,而小柴胡汤证则属枢部的并病,两方证所表现的脉证却相同。这就是证的多义性、临床需详加辨别。症候的多义性就更普遍,浮脉不仅表证有,虚证也常见。

在证的多义性中,有两种特殊形式,反义证和越部证。真寒假热的戴阳证和真热假寒的厥逆证都是病情危重的假象,属反义证,一错则难换回,应引起特别慎重。越部证是病证表现与病位不一致的情况,病属本部,证越它部,在辨证中只能反映病势的扩大,不能反映病位之所在。例如《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内实,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其中,“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属越部证。

3、证的传变性。证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和外征,是机体发生疾病后的一种应变态势,是疾病信息的记录。任何疾病都具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演变过程,作为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同样伴随着疾病的演变过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是证的传变性。

疾病病位由本部传至它部的过程称为传,病性由阳转化为阴,或由阴转化为阳称为变。恩格斯说:“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过程,对自然界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这个认识过程,正是这种认识构成了辨证自然观的核心”。证的传变过程还有量变和质变的不同,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变化只是一个量变过程。

4、证的复合性。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病有新久之分,有单复之别。证的表现单一的少,复合的多。中医复方治疗充分体现了证的复合性这一基本特性。



发表于:2021-02-25 15:57

给文章一个赞赏吧
扫一扫,快速掌握相关攻略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公众号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关注星若文化微信小程序



豫西客服
营销顾问
13537843994
微信hu578155307
0.1803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