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我们知道三阳病皆有发热问题(见图11-1):太阳病恶寒发热,少阳病寒热往来,阳明病但热不寒。三阳病解热的处方分别为麻黄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其实三个方子有两个特点:第一,三个处方里桂枝、柴胡、石膏三味药发挥着典型的西医解热镇痛药的作用;第二,这三个处方里都有甘草,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甘草是外源性皮质激素,也具有清热功效。因此,实际上每一个处方的解热药就是一个解热镇痛药加一个激素,这个治疗方案西医也经常用。
1.太阳病解热法。治疗太阳病发热,处方为解热镇痛药桂枝加激素甘草,再加麻黄。因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伪麻黄碱(西医感冒药经常用,如白加黑、康泰克等),所以麻黄和桂枝是发挥协同作用的:麻黄和桂枝配伍,麻黄能够明显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而桂枝能够增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这也就是太阳病麻黄汤的配伍特点之一。
感冒用西药怎么治呢?西医使用康泰克--伪麻黄碱,加上解热镇痛药。有的西医大夫会再加5mg的激素,如泼尼松,有的大夫会再加止咳药。而麻黄汤是怎么构成的呢?第一有麻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次麻黄碱、伪麻黄碱,其主要作用是收缩鼻黏膜血管,缓解鼻塞、流鼻涕等症状。第二有桂枝,为解热镇痛药,与麻黄配伍能够增强麻黄发汗的作用。第三有甘草,具有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四有杏仁,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可见治疗感冒西医的配伍用药,与中医的麻黄汤的配伍用药类似,如果我们这样去分析麻黄汤,还会觉得中医很复杂吗?
2.少阳病解热法。治疗少阳病发热,用柴胡配甘草。小柴胡汤加减法有很多,然而没有变动的配伍就是柴胡配甘草。柴胡是解热镇痛药,配上“激素”甘草,而方中的黄芩能显著增强柴胡的解热镇痛作用。
3.阳明病解热法。治疗阳明病发热用石膏配甘草。我们知道白虎汤主要有三味药:石膏、知母、甘草。石膏是典型的解热镇痛药,配上“激素”--甘草,而方中的知母能够显著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还有一个粳米,是助溶剂,也能补充能量。
这就是三阳解热法的用药规律:太阳病,解热镇痛药桂枝加激素甘草,伍麻黄,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少阳病,解热镇痛药柴胡加激素甘草,配伍黄芩,增强柴胡的解热镇痛作用;阳明病,解热镇痛药石膏加激素甘草,配伍知母,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
二、三阳热型
1.太阳病热型。太阳病之所以出现恶寒发热,是因为太阳病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诱生的干扰素,导致了太阳病的典型热型为恶寒发热。我们知道,注射干扰素以后出现典型的流感样症候群,这就是太阳病的特点。所以,太阳病的恶寒发热是由病毒感染诱生干扰素引起的。
2.少阳病热型。典型的少阳病发热是“寒热往来”,这是由于细菌内毒素脂多糖入血导致的。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内毒素主要是脂多糖(LPS)。只要患者寒战发热,一般都会抽血化验看看有没有菌血症,就是因为细菌及其毒素入血可导致寒热往来,这见于西医的好几种热型。
3.阳明病热型。阳明病的发热是持续性发热,并且下午加重。为什么会持续性发热呢?因为阳明病较前两经病进一步发展,有了典型的炎症反应(红、肿、热、痛)。在炎症的状态下,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等分泌,这些以白细胞介素-2为代表的内源性致热因子引起中枢性发热,因为炎症是持续的,所以发热也是持续的,即所谓的“但热不寒”。
4.三阳独取少阳、自咽喉截断。前面抓独法里我们讲过三阳独取少阳,要从咽喉截断。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咽喉肿痛,是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所致,所以如果见了咽喉肿痛,查血常规多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这时的病证不再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已经是太阳传少阳了,西医要用抗生素治疗,而中医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自咽喉再往里发展,病邪就传入阳明,就是一个热证了,要加石膏,用麻杏石甘汤类的处方。
5.由麻黄汤引申出的麻黄汤类方解热法。如果麻黄汤证有烦躁者,就用大青龙汤或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也就是说如有恶寒发热无汗出,才能用大青龙汤或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伤寒论》中讲:“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什么“汗出无大热”要用石膏配麻黄呢?《金匮要略》上讲:“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为什么“续自汗出,无大热”也要用石膏配麻黄呢?因为汗出是病邪传人阳明,需要用石膏解热;无大热,就是有发热但不是高热,此时石膏解热不需要配伍知母,不需要知母增强石膏的解热作用。到了阳明,就可以有汗出,麻黄在这里起平喘利水的作用,所以麻杏石甘汤证和越婢汤证都可以汗出,可以发热,但无大热,如果要增强石膏的解热作用,关键需要配伍知母。
西医都是使用解热镇痛药来治疗外感疾病的发热,但是弊端是热型不分、用药不分。西医区别热型主要是用来做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而不是指导治疗的。可是中医对热型就分得很清楚,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对应西医的病毒感染、细菌毒素入血和持续的炎症等引起的发热。代表的配伍都是解热镇痛药加激素,再加一个协同作用的药物,如桂枝、甘草配麻黄;柴_、甘草配黄芩;石膏、甘草配知母。
三、三阴解热法
下面讨论三阴解热法(见图11-1)。三阴发热除了少阴有一个太少两感证,其余的热都是内伤发热。
1.太阴病解热法。太阴病的解热药主要为甘草。我们看小建中汤条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从条文可知太阴病发热“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用小建中汤,其中甘草用量相对于桂枝汤是加量的,桂枝汤中用二两,小建中汤中用三两。李东垣说:“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因此甘草能够除气虚的大热,即所谓的“甘温除热法”。后世延伸出来的补中益气汤就是此法的代表方,方中用黄芪是用来增强甘草的疗效的。
2.少阴病解热法。少阴病发热的太少两感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中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太少两感证始得之,不发热,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上讲:“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为什么是“微发汗”?因为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就是引起出汗,此方中没有解热镇痛药细辛,就不能发大汗,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一个微发汗的处方。因患者阳虚,不能托邪外出,故不发热,所以《伤寒论》说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是“反发热”。细辛是少阴病专用的解热镇痛药,治疗太少两感发热。由麻黄细辛附子汤延伸,大黄附子汤中有细辛,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证也有发热;而附子泻心汤中没有细辛,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该证却未提发热。为什么呢?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少阴和太阳同病,大黄附子汤是少阴和阳明同病,两方一表一里;附子泻心汤是寒热错杂证,用黄芩、黄连泻心火。
附子和细辛的用量和煎法问题我们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注意当归四逆汤里细辛的用量是10g,过钱了。其实细辛可以用到30~60g(可见刘沛然著《细辛与临床》),但是煎法非常讲究,需要开窗、开盖、久煎,不可嗅之。因为细辛醚为其毒性成分,易挥发,所以要开窗、开盖、久煎。煎药中嗅之,容易吸入细辛醚,导致中毒。至于北细辛入散剂,因为缺少煎煮过程,大剂量容易中毒,要注意用量。还要注意的是,当归四逆汤中大枣是30g,是重用的。
3.厥阴病解热法。厥阴病退热用什么药?用乌梅。为什么不用柴胡?因为柴胡是外感发热的解热镇痛药,而治疗内伤发热用乌梅。疾病传到三阴,其发热除了太少两感,都是内伤发热。乌梅如何治内伤发热,《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椒梅汤、连梅汤用刚用柔,讲得很清楚。
四、小结
我们讲三阴病退热,只有少阴病有一个解热镇痛药--细辛,用于太少两感证,外感内伤都可以用;而三阳病解热镇痛用桂枝、柴胡和石膏。当然我讲的这是典型的,还有不典型的,比如小柴胡汤有微热的,往往不是内毒素血症。我讲的是原则性的东西,个别特殊的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