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课程
- 艾灸仪器
- 中药颗粒
- 艾灸产品
- 采草产品
- 减肥相关产品
- 大卫博士内裤
- 液压泵
- 男性产品
老师布置了作业,我一看题目,吓了个半死——司法执业资格考试之难,也不过如此了。
题目:试将下列文言文断句,并译作白话文,不要求直译,要用老妪能解的语言复述:
一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为详其阴阳以辨降浮沉之理
二用药法象有云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此五者明五行禀五气之所生也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火热气耎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耎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耎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生病今分生长收藏气味厚薄以明五行五气所禀而生
解答:(断句和解释一勺烩了)
一
天有阴阳,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寒凉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自然(天道)的特质,有阴阳之分,表现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形式(注意“形式”这个词),三种属阴,三种属阳(但六种形式并非绝对的阴或者阳,阴阳不是截然对立的,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互相融合,阴和阳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起来,呈现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故而有三种不同的阴而不是一种,有三种不同的阳而不是一种。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和“少”较为容易理解,为什么其余两个不叫“中阳、中阴”呢?因为它们并非50%的比例,阴阳作为物质中有活力的、有主导性的特征,无法用死板的数学比例来表现它的趋向性。现代科学的弱点即在于此,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而现代科技总想静止地看待它,静止是实验室的理想状态,不是自然界的常态。中国的象形文字看起来表达很模糊,其实这才是最准确的状态,不清晰但很准确,清晰了就不准确了。格林斯潘在分析美元汇率的时候,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如果你确信你听懂了我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误解了我的意思”。这句话跟禅师对弟子的指引极为相似,跟“道可道非常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话题展开谈会很长,这里就不多说了),这六种形式在自然环境里形成气候,分为温、凉、寒、热四种形态(注意这个词与上文“形式”的区别,这是概念化和物质化的不同),其中温和热属于阳,寒和凉属于阴。这就是自然在天道上的阴阳。
天道的气候除了四季之外,还有月日时分的内容,一月之内,有晴有雨,一日之内,有寒有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东边日头西边雨,早穿皮袄午穿纱,分阴阳的时候有庞大的但未必复杂的规律体系可循,数术是也。此处不多说,因为俺也不懂)
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自然(地理)的特质,有阴阳之分,物质上表现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发展变化的过程上分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对应的是物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变化、衰退、消亡几个步骤,如果用水稻来看,就是发芽、抽枝、分蘖、结实、收割这几步。其中“化”这个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难理解,但它是事物发展过程里最重要的一环,一种事物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此。比如吃饭,到哪儿吃、吃什么、价钱高低、跟谁吃,都是次要的,吃饭这个行为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食物在你体内转化为能被人体吸收的养分(把吃饭当工作和应酬的除外),所以五脏六腑里管“化”的器官和组织是人生存和成长的根本;一年四季,在中医里其实是五季,在夏和秋之间有个“长夏”,凡是北方一年一熟的耕作区域,植物都是在长夏这个时段里形成它生长出来后的根本形态和特点,你到底是一株能结麦粒的小麦,还是一棵什么都结不出来的草,就看这个阶段你能不能萌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但长夏和夏都归于暑,有时也不一定要分很清楚)。在自然界生成的无机物和有机物,都带有上述地理特点,表现为辛甘淡酸苦咸五种味道(为什么六个字却叫做“五味”呢?因为“淡而无味”,“淡”不是你可以感知的味道,对你的味蕾不形成任何刺激,所以不叫味,但它也是“味”,就像〇表示没有、但〇本身是存在的一样,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算整数)辛甘淡属于阳,酸苦咸属于阴,这就是自然在地理上的阴阳。
接下来的几句,在翻译之前要先说明一个概念,否则不易讲清楚。
自然分阴阳,自然的一切物质及其特征都分阴阳,大小高下南北软硬薄厚升降浮沉寒热进退里外白黑利钝轻重疾迟昼夜晨昏……均分属阴阳各自的范畴,而且凡是同一范畴的东西,都带有相同的性质,并更容易融合互化,所以,看似不相干的一些东西,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要从大范围内建立一个这样的思维体系,才好理解中医里一些貌似胡说八道的道理。
古人在讲阴阳之道的时候,用了一个形象的概念——盘古,天地混沌为一体的时候,盘古用一把大斧将它劈开,清者上扬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大概是横着劈的)。这很像是某种液态混合物澄清过程的描述。实际上这是个象征,而非实有,就像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要举例子一样。你如果非要计较没有地的时候盘古在哪里站着,铸造大斧的钢铁从哪里来,这就歪了。老师说:“假如你有三个桃子,妹妹吃掉了一个,你还剩几个啊?”你答的是“现在是春天,没有桃子卖。”或者“我没有妹妹。”等等蠢话,你永远都学不会做算术题。
阴阳这个概念,不可机械理解,太极图大家都见过,为什么不是用一条直线将圆分为两半呢?因为对立不是绝对的,互相有融合有侵蚀,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是一种智慧的混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即是阳阳即是阴,这话念起来像绕口令听起来像江湖俗套,但它的道理确实是这样的,所谓“同出而异名”,就是说,阴阳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一件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阶段的表现形态而已。
好了,下面继续: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平”字疑为“寒”,但目前没读过医书,才疏学浅,不敢确定,所以不加更改)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此四字疑为温热二字,不敢妄自揣测,看老师怎么批阅了。古书在翻刻印制的时候,刻板印刷的匠人往往不具备相关知识,甚至是文盲也未可知,干上一天活儿,累得要死,头晕眼花,看错行的情况常有,所以错讹之处难免。以前用铅字印书,印刷厂的工人也大都是半文盲。现在用电脑排版了,又被一帮高考语文成绩不超过一百分的理科生把持着,连成语都能写错。奈何。)是也。
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是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为详其阴阳以辨升(原文无此字,疑为漫滅之故,增之)降浮沉之理。
物质都有它的气味,气和味是两个概念,气是挥发出来的分子,人用鼻子来感知,它的特点是轻清的,因此属阳;味是溶解出来的分子,人用舌头来感知,它的特点相对于气来说,是重浊的,因此属阴。前面说过同出而异名的道理,气和味也是这样,有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地当作两回事,下文有“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的说法,说明气和味是一个物体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且含义不局限于嗅觉味觉范围。上面四句话,谈了味的阴阳和气的阴阳,味是阴,它的阴阳就是阴中之阴和阴中之阳;气也一样,分为阳中之阴和阳中之阳。
在古人的概念里,气态的东西归为“象”,液态和固态的东西归为“形”,可见“形象”这个词也得分开理解,是有形和无形之间的区别,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比较明显和直观,但它们不论呈现什么样的外形,本质上是没有不同的。今天的人把气味二字合并起来作为一个词汇,重在表现综合特征,这是现代汉语的特点。
这四句话里,有个容易引人进入歧途的词,厚薄。对于习惯于机械理解的人而言,更容易理解偏狭。一般地,厚属阴,薄属阳,但又不能作在任何场合都做这么简单化的理解。在“阴”的语境下,厚的意思就是阴很重,而在“阳”的语境里,就是阳很重,在这里你把它理解为程度副词也可以,其他地方另作别论。
二
用药法象有云,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此五者,明五行、禀五气之所生也,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火;热气耎(同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耎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耎,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生病。今分生长收藏气味厚薄,以明五行,五气所禀而生。
这段讲的是药理。前一段讲了天地阴阳五行关系的大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具体到药物上,这些入药的植物或者矿物,它们的生成时间和环境,会形成各自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在大框架的决定作用下具备怎样的药效,以及这些药效都能用在哪些方面、怎么用才能达到你心想的目的。等等。
这段话第一句里就有“五气”,刚才说了,气不仅仅是物体挥发出来的气味,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五行的禀性,万物生于这个“气”,成为那个“味”,此处的“味”字倒是同时具有上一段里“气味”两个含义。不能说了,再说就绕了。
这段话里含有两个阴阳的原理: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二、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特质,即使是阴中之阴、阳中之阳,也不能绝对理解为纯阴和纯阳,生于气,气是属阳的,成为味,味是属阴的(味之薄厚是另一个较小范围和层面的概念)。“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一句,也可以说成“以阳生则成而阴,以阴生则成而阳”,说的是幼苗和成材的性质不同;若从字面上理解,即从数字单双来看,生于一月的成于六月,一月是单(奇),六月是双(偶),那么为什么不是成于二月四月八月十月腊月呢?从北方一年生草本物种来看,没有五个月是无法成长起来的,时间短了不成,长了就老了,古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一个规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是五行数术学说里的一句,还有四句,不列举了。采草药的人都知道,哪个月份采什么药,只有现在用蔬菜大棚人工种植反季节中草药的人才不管这些,只管把那些徒有其表实则只能当柴烧的“药材”卖出天价来。
接下来的几句,讲气和味的矛盾特性。产于寒地的东西,它的味可以产生热;空气环境的风气疏散的力量强,植物的自我保护性就会令其味具有收的作用。环境能使植物具备相反的性质,这是负阴而抱阳的结果,只有对立(冲)才能平衡。比如“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火”一句,有个大家熟知的例子:人参生长在东北的严寒之地,它的性质却是大热,这个特点,是人参自身与环境的“冲”形成的,只有针锋相对旗鼓相当地“冲”,才能达到一个平衡,否则无法生存,这叫“冲气以为和”。
人也一样,健康就是一个“和”,如果健康出了问题,某一种特质过盛,压制了相对的另一种,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应的另一种特质来跟它“冲”,在药理上,就是服用具有某种特性的药物,让自身的那种特质得以加强,对应的例子就是酸甘养骨肉等等。别的不知道,至少吃甜食会发胖,这个大家都知道。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有需要的时候才可以用,不需要就不能用,用的时候要有分寸,过头了也会致病。因此,富贵人家的老太太把人参当饭吃,也不会比别人多活几年,搞不好还活少了呢。灵芝轻身延年,有人就拿灵芝泡茶喝,一杯下去,头发掉了鼻血流了,没成了神仙,先成了和尚。这就是没有搞清楚自己是不是阴寒体质,就乱用热药所致。热从阴阳特性上说属阳,是“亲上”的,所以会从头部散发,人参灵芝肉桂吃得再多也不会拉肚子。有些无良的药厂,在电视上大作广告,诱骗中年男人吃六味地黄丸,孰不知,肾虚也分阴阳,如果你是肾阳虚,越吃越坏。即使分清阴阳了,还有剂量问题,用过头了阴阳就会转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次失去平衡。
逐字翻译有些烦,偷个懒,不翻译了,其实这段话就是不翻译也不难懂。关键第一段是第二段的基础,第一段的意思不能掌握,第二段看起来就仿佛牵强附会。如果第一段的含义明白了,第二段看完之后会有一种“这不明摆着嘛,还用你说?”的感觉。不过,想要体会到这种感觉,还得具备一点跟“肢体五脏与五行的关系”相关的知识,你得知道骨头为什么对应酸味的东西、酸味为什么有收敛的作用、秋天如何应用等等。因为这一段不是基础讲座,是大理论内的某个章节,它要求你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才能领会,因此一些术语和关系都没有讲,而是当作你早已知道那样去直接说了。
这一段在药理上是提纲挈领的讲义,这是中药材体系的内在规律,用这个理论去指导实践,就会方向明确事半功倍,不明白这个理论,你就只好一个一个地死背每一种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用途功能效果,费老鼻子劲儿背下来,也不见得就能活用。
这种规律,普遍存在于世界上。门捷列夫发现了这个规律,他就能排列出元素周期表来,而不需要去费劲儿搜集每一种元素并加以分析,而且还能根据这个规律推断出尚未被人发现的元素,因此,门捷列夫斩钉截铁地宣称,那些元素必定是存在的,在他看来,“这不明摆着嘛,你非得看见了才承认?”